一扇门之后

初一上学期苏教版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章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文章大意是,文学能打开通往其他未知世界的大门,能让人增长见识,提升文化素养。

我以前是信这个的。总觉得好像多读一点书就牛逼了,可以让自己快乐,同时击败同龄人。但现在,算了吧,就那样吧。

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和知乎之类的知识平台总是让我想起这个比喻——只把门打开是不够的。公众号、微博、知乎还有抖音,同样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但也仅仅是一扇门了。打开了这扇门之后没有大步向前,那就没有改变,一直在新鲜感快乐边际效用最大的前几步上扑腾而已。虽然读闲书没什么用,但当代生活滑动手机刷出来的这些玩意更没什么用。

重点在于一扇门之后的东西。既然有人提供了门,那就是一种前往其他世界的邀请。顺着关键词搜索,可以拉出一长串教学视频和书单,足够玩个一两年的。《后浪》说得也没错,这个时代在学习技术方面确实自由了很多。但对很多的有这个条件的人来说,最缺乏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这种自由选择权,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和知识。

——人是躲不开社交的。我加过很多领域的讨论群组,我发现,即便是专门领域的讨论组,也充斥着大量宣泄情绪的垃圾信息。就以编程为例,真正的大佬只会闷头干活,但我加的几个程序员交流群,依然有不少人每天对着哪种编程语言好入行需要什么学习路径这种毫无交流价值或早有结论的滥问题做语言体操。这让我想起了在实验室听明明自己啥都做不出来还抱着混教职混吃等死的想法度日的师兄每天消耗大量时间聊科研圈八卦的情景,非常不适。

这也没办法。就社交这件事的行为本身来说,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从众。因此,人也无法检验自己的社交量是否“过度”。进一步说,即使是知识和决策,人也难以透过广义上的社交(同行评议,市场反应)以外的方式检验对错。就算是在小众爱好中寻找知己,群组聊天的效率也低于论坛发帖,论坛发帖交流也不一定有有效。

生活越稳定越社交隔离,大家活得太空虚了,所以会在网络上大放厥词排解。现充不会太在意二次元联系,发言也不会很多。对非现充人士而言,网络社交同样带来良性反馈。之前有朋友在提问箱问“二刺猿也好,键政也好,粉红也好,为什么这群体最后都逃不开贵圈真乱一地鸡毛的命运?”我的答案也是这个思路:因为大家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上网聊天 cosplay 自己想象中的角色找乐子,并没有真的想做成什么事情。社交需求中的权力关系取代了讨论话题本身,再怎么自闭二次元,人们最终还是流露出了对真正追求之物的欲望。

总之,期待在网络讨论中获得真知是非常诱人但糟糕的想法。它的价值也就是一扇门而已。我感谢这些带我前往各个世界的引路人,但我很警惕:明明有那么多前往其他世界的大门等着我们去推开进入,我们却囿于此,这明显是个问题。不过,就算意识到了这些,也不一定能真的往所谓更宽广的路的方向去走,功利心会让我们把通过社交解痛的欲望和求知变强的幻想结合在一起,上瘾式地沉迷于现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