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好声音》这两年很火爆,身边许多同学都在看。我虽对选秀节目不感兴趣,但还是有一点常识,据说,在选手自我介绍后,主持人会问他们:「你的梦想是什么?」然后选手便会感人至深地抒情一番,表达自己在音乐领域的伟大抱负,然后选择自己的导师,开启选秀之旅。
观众们看到这番景象,往往会被他们的执着与赤诚感动,觉得他们真的是伟大的追梦人。当然了,也有一些人很气愤,抨击说这是恶心的作秀,拿神圣的「梦想」开玩笑。我一直觉得,选秀节目就是要作秀的,有些时候,梦想和实现其所需的代价之间没那么大分歧,所以也不觉得愤怒,只是感到奇怪,大家都只关注这档节目,好像这个时代,全中国只有这么几个音乐人在追逐梦想。
罗永浩在新东方工作时,曾有一个上课时做的即兴演讲,主题是关于犬儒主义(cynical),其中讲到,八十年代是一个人心涣散、毫无道德的时代,在那时,社会的唯一价值观念就是钱;所有不计较利益,单纯地遵守传统道德的行为,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表现,为人不齿。步入21世纪,这种现象好了很多,大家吃饱了肚子,忽然意识到还是应该讲文明,懂礼貌,起码人模狗样地道貌岸然一下。但是这种犬儒主义的习性依然保留着,只是从「生存」的低层一跃到了「梦想」的高层而已。
在今天,如果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有人问你要报什么,可一定要想好回答。亲戚们在这一话题下的战力,不亚于七姑八姨过年对单身三表舅的围攻。这个时代,如果是男生,最好回答说自己要学金融计算机之类专业,赚大钱养家糊口;如果是女生,最好回答说自己要考师范,以后当老师,相夫教子。当然了,无论是男是女,都可以说自己想去国考当公务员,为国效忠。若是这么回答,亲戚们大多会投来认可的目光,夸奖说「真是好孩子,懂事啊」。假使有半分偏离——比如说自己想学物理,又或想去当炼钢工人一类,一旁的亲朋好友都会十分惊诧,目瞪口呆,一副目送勇士上刑场,「走好不送」的表情,多心一点的,可能还会语重心长地问你:「学了这科,以后你能做什么呀?」
这是个好问题。
我们从小被设定好了「高考」这个远大的目标,然而,即便是口若悬河的七姑八姨都知道,高考不是「梦想」,高考报的志愿才可能是梦想,除此之外,改善生活之类可实施的行为也可能是梦想。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报的那个志愿,大概就是你的梦想吧,而「梦想」又显得太过神圣,仿佛会把人的一生抽干,将所有的剩余价值榨取得一分不剩。把自己榨干了,其他人就不开心了,总觉得丢了点东西——你这个东西。
最终,大家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结论:不谈梦想,是最好的选择。这就类似于,在中国,最好不要谈政治。其实,包括你我的屁民谈政治,一般也谈不出什么,无非就是出租车司机侃大山式的「傻逼共*党早晚要倒逼!」发泄言论——这话极像是醉宿的人说的,同理,梦想什么的,也最好只在丑时三刻,灌下四瓶燕京之后,抽搐一下面庞的肌肉,眯起眼睛嘟囔一下,「老子当年他妈的最喜欢……」这样,也不会有人怪罪嘲笑你了,大家都会醉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些梦想,本身就是向死而生的。这里的「死」倒不是一定要悲壮地被枪毙或者卧轨跳楼,如果人活得有一点格局感,就应该很清楚,追求浪漫,其实就是反社会,相当于慢性自杀。说喜欢科学还好,毕竟大多数人都觉得理工科比文科厉害,但要是宣称自己喜欢文艺,梦想是当文学家、画家或音乐家之类,那最好自我介绍时再加一句:「啊啊,就是学了之后跟梵高一样孤苦伶仃悲惨自尽的画家那种」什么的自嘲一下,群众们会觉得你有自知之明。看我喜欢的两位歌手,许巍和朴树的采访。在采访中,他们都释然地描绘了自己抑郁的过往:某种单一的爱到了极致,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牛角尖迷宫,那就只能在穿行中突破黑暗了。
我很庆幸,有一堆爱好,这样一来,就不用得抑郁症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翻滚起来——但我又无比地清楚,我撞或不撞,墙就在那里——何况在梦想领域,我还是家徒四壁。
罗永浩口中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不过,以后我也可以类似地吹吹牛:在我那个年代,说自己喜欢学科学,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我吹完牛了。那么,请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2015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