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力的感想

终于把龙虾哥那个心理学课的视频追到最新一期了(赞美字幕组)。感觉这位职业心理医生讲得最好的果然还是狭义上的人格心理学部分(第14集:大五人格模型),其他部分我更倾向于是他对当代主流进步主义文化的吐槽……当然也不是说前面那些内容和人格心理学完全没有关系,只是讲得比较零散,体系没那么完整,当成是一位老先生吹吹牛逼分享人生经验给小年轻灌一波鸡汤就是了,也很不错啦。

大五人格模型这节课的内容里,他关于刻苦和创造力的解释给我很大启发:刻苦的人之所以刻苦是因为一旦闲着就难受,而有创造力的人之所以看上去思维活跃是因为一旦不搞事情他们就会难受。而不幸的是,研究显示,创造力和事业(以本科生学习成绩为例)不仅仅不存在相关性,甚至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还存在负面效果。

想了想,我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创新」有着一种近乎是苦行僧式的非常严苛的要求,只要我没能对无趣的现状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和反抗,我就会感到一种严肃至愧对了自己生命程度的自责。我想,我就是龙虾哥课堂上描述的这种搞事王:一旦有机会创造「特殊性」,我就一定要做到。哪怕是我现在打工给小孩讲课,高中课本这种早就被前人研究烂了的东西,我也希望能在讲解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一点我的话语体系中的东西,每次讲课都能产生一点新的点子,能让我的行为被我赋予意义,使它彻底属于我。这种诉求固然给我增添了不少烦恼,有些时候不得不糊弄了事,由此感到很郁闷,但有时说服自己放弃也能获得短暂的解脱。说到底这是一种试图讨好所有人的,扭曲的完美主义情结在作祟,和创新其实没太大关系。

我知道我本身是个创造力不强的人,身边很多朋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感受快乐的能力都让我羡慕并暗暗自怜。老实说,我的乐趣更多来自于模仿已知的美的形式的过程,这其实是略显客观而程式化的做法,我甚至可以指出我的行为中存在的某种强迫症式的底层算法。比如说我有这样的习惯:和某一人群待久了就会不自觉地想要疏远他们,写作时要减少重复的用词和句式,连续的两天之内不吃同样的菜,给不同的朋友一定要送形式不同且有不同含义的礼物,即便第二天交不上作业要被老师劈头盖脸痛骂也绝不抄作业,等等,诸如此类。总的来说,这算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追求,这样的审美也的确比较个人、病态而执拗。我总是由此想到,也许并不存在不依赖某种自己崇拜的抽象符号而生活下去的人,只是我的这种符号作起妖来不太明显罢了。

龙虾哥在这里给我们这些搞事王提出了一点实用的建议:学一门手艺,刷满熟练度,找份对口工作老老实实打工,赚笔小钱养自己的副业,把搞事的精力发泄到别处去,千万别把自己当成艺术家,否则在这个创造力变现难度极高的时代里,很容易活得穷困潦倒不愉快。

我很赞同这个意见。实际上,我从小到大也一直都是按照这个方针发展的,从这个角度讲,我对自己的认识一直都很清晰。当然了,这也只是我对自身行为的无数种解释中的一种。我们还可以再严酷,再刻薄,再内归因一点:不愿意被既定环境约束,这意味着摆脱不掉久远的导致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阴影,未能克服惧怕失败的人格缺陷,总是试图通过逃离来规避困境,因此缺乏恒心和责任感。看似雅致的兴趣广泛意味着一事无成,最终无法把自身的某项能力发挥到极致,没有做出大事业的能力,是个客观上的失败者。

不过这么想明显没什么意思。总之,根据我的观察,如果一个搞事爱好者想要得到解脱,总有些人要付出更多代价,更多代价才行。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