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心得

教程,指专门学科的课程。主要是被用来引导用户理解相关知识或者指导用户完成特定的任务。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理智的边界

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作业

一直以来,「人的思维是怎样的」都是一个深奥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人的思维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就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与之相对的感性,则更倾向于本能与情感。讨论理性与感性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主观能动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以何种形式存在并体现的问题。再往深了谈,就是关于宿命论的问题,即我们的思维——主观能动性,是否是被某种机制决定的。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

我们知道的是历史。自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着欧洲,为人类文明掀开了新的篇章。伽利略、牛顿等自然哲学家(那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称),用他们伟大的智慧和数理方法描绘这个世界,使自然科学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唯心主义日渐式微,人们逐渐意识到,想要寻求发展和进步,更多需要的是理性和科学,而不是感性与传统。

随着19世纪到来,资本主义逐渐暴露出他的弊端,德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在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指导下,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并为人类的未来指出了一条名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社会模式之路。马克思之所以会提到这些,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极端地追求理智一样带来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理智的无穷追求会把我们引向功利主义的路途——脱胎于启蒙运动与理性思维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更显著的不平等和功利主义的道德哲学。

作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对社会和大众的未来也关心有加,不愧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良心。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

爱因斯坦于1931年2月16日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对学生发表演讲,他说:

你们会以为在你们面前的这个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反调。可是我这样做,目的无非向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

继续阅读

老好人康德和他真善美的一生

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期中作业

说明:本文基本是《少年哲学向导丛书:灰色理论树上的常青藤—康德哲学巡览》(明天出版社 1995)和《康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两本书的的读书笔记,也有部分其他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哲学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根据后人评说,其创始人为康德,因此,康德成为了德国的圣贤,为人敬仰。

然而,我看书回顾康德的一生和他的哲学思想,最令我动容的不是他的思想多么普照万世,而是康德作为一个普通人,有过一段怎样的经历。

康德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城,一辈子是个家里蹲,生于此地,死于此地。康德家里也不算有钱,父母都是做手工活的,家里五姐弟,自己排行老四,生活很不宽裕。在这种条件下,康德的父母没有疏于管教,而是在虔信派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教育康德要做个好人,讲求真善美,为社会做贡献。

康德8岁起接受教育,上学校名叫「腓特烈学校」。这所学校只教拉丁文和神学,对于康德这种热爱智慧的人来说,学习这种枯燥的知识很痛苦,不过思想家基本都是学霸,小时候就是大学霸,在中学阶段,康德一直是年级第一。而且,这所学校的主流思想就是和他家传的家风一样的虔信派思想,这所学校的优良校风给康德留下了深刻的教育痕迹,让他在未来的生活中树立了更加坚定的道德理念。

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康德学了什么存在争议,不过后人们知道的是,哥尼斯堡大学虽然只有神学、法律、医学和哲学四个专业,但他却在当时发表了很多物理学相关的论文,上课不务正业(很像我现在物理系,天天看文史哲地政的杂书玩),天天看物理书,成为了一名民科。甚至在这期间,康德还提出了被后人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模型的太阳系生成理论。

但是学了四年物理后,康德觉得哲学更适合自己,因为他很有济世情怀,他认为哲学应该就是「爱智慧」,是一门属于大众的智慧学科,他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向世人普及哲学思想。于是1755年,在学术界小有名气的康德提交了哲学硕士论文《论火》,顺利毕业。毕业之后,康德很想无忧无虑地进行哲学研究,但是问题来了,他家很穷,他只好去寻找教职混口饭吃。同年,康德获得了母校哥尼斯堡大学的讲师职称,然而,这时的康德还不属于国家正式编制的一员,其薪水由学生自行承担,相当于半个家教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康德的物质生活很不充裕,只有疯狂当家教接活,几[……]

继续阅读

浅谈当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

选修课《今天的日本》结课作业

如果在中国提到日本,大多数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一些比较黑暗的东西,比如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包括其中的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等,讲完这些,接续的往往是一句“小日本真混蛋!”“日本鬼子不是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

如果是在大城市,可能会有其他观点存在,比如“那谁家里买的车是日本产的”,“家里的日本老彩电还没坏”之类,当然,最后也难免跟上一句“小日本鬼子的玩意还真不错!”

再具体到某些特定的年轻人人群,如果遇到他们,他们会高兴地同你谈起日本文化,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崇拜之情——哦,仅限于同龄人之间,和长辈说话时候,应该还是要带着几分忌惮,羞涩地随声应和的。如若和长辈说这些,大抵是要被套上一个“小汉奸”之类的帽子的。

这些现象中表露的情感多少显得有些肤浅,却又给人感觉那么真实。然而,中国人对于日本究竟是怎么看待的呢?

要说一说这个问题,还得从历史的顺序说起。从隋朝起,落后的大和民族不断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为日本带来了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当时的日本,善于从中国学习,通过学习汉字,让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拥有了自己的字母,让这个农业手工业几乎处在原始社会的国家拥有了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一时间,日本全国兴学汉语,读先秦之中华经典,着唐装,建中式建筑,中华文明的强大文化软实力渗入了日本在内的东亚诸国,仿佛整个东亚地区的人民都是精神上的中国人。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说到底也就是这几十年来的事情。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到达冰点,那段时期是中日关系最黑暗的时代,这一影响也持续到今日,不到那些受到侵华战争影响的一代人去世——或许还要再过上半个世纪——中日人民之间莫名其妙的仇恨暂且是不会消停的。

在那之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延续了一千年前祖上的优良传统,展开了一场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力争全盘西化从而崛起的运动。他们翻译了很多西方词汇,如科学、物理、化学、经济、政治、干部等等。这些当代中国常用的汉语词汇都是日本人发明的汉字词汇。虽然他们一度甚至想要通过废除日语以及汉字,全面学习欧洲语言来革新自我,但这一做法毕竟还是太搞笑,最终被放弃。

辜鸿铭曾经在日本演讲说,“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辜鸿铭的一席话意思是,按照日本人喜欢的东亚中心论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明[……]

继续阅读

论经验与理性

选修课《语言认知哲学》结课作业

在哲学上,很多不同的领域分为多个派系,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就是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又有与之对应的形而下学。对于经验与理性这对朋友,经验主义对应的是形而下学,理性主义对应的是形而上学。

我对于哲学了解甚少,但是又不愿拷贝网络上已有的学术论文,毕竟我也看不懂,所以仅从定义的角度上讲,肤浅甚至不严谨地就一些现象,谈一谈我对于经验与理性的看法。

我国的国教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早年信奉黑格尔,学会辩证法后,自己发展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后来他的思想被共产主义革命者们推崇,转而又成为了我国官方指定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讲,似乎全中国人都应该是辩证法大师,起码应该对辩证法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学会如何应用这种思想方法。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中国是一个保守派的天堂,经验主义总是占据了上风。人们更多地喜欢生活在经验里,直到生活的规律被外界被打破为止。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近代以来,我们脆弱的农业社会在先进的工业文明面前脆弱不堪,祖国受到了巨大的屈辱。我们知道,直到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西方的思想之前,农民们依然没有觉醒,大家还是喜欢种地,为什么呢?只要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经验,人们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违反祖宗章法,这已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

同样包括中医,也是一样。中医是一门纯粹的唯象科学,所谓唯象科学,就是说解释现象时,不找内部原因而是单凭经验论断,构建表面上的模型。中医的理论完全无法自洽地解释,甚至整个中医体系内有着大量堪比巫术的设定,比如完全无法从内部原理上解释的“药引子”,其内容五花八门,甚至包括臭狗屎、泥土和草皮。诚然,中医确实能产生一定的效果,这种效果就是在不断地尝试与感知之中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尊重的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先祖,多少有着一些伟大的经验主义者的影子,比如神农氏,尝了百草,为人们探明了草药的功效与五谷的耕种,甚是伟大。然而,此后的几千年里,中国人依然用着这样的方法发展自己的技术,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技的停滞。

在科学理论建立的初期,形而下的经验主义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但如果要让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就需要依托意识认识世界,形而上的理性主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非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位理性主义发展时期的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所以说,人对外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