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你的确什么都不喜欢

突发奇想把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中英文版都下载了下来,快速翻看了两本译本,就感觉,还是比今天的网络知识付费好看一点。如果是中学时候,我爸不许我玩电脑,每天闲得发慌,我应该会拿着kindle或者ipad把这个系列所有都看完(当时因为这样看完了东野圭吾和刘慈欣全集)。

现在我更强了,我学会了自己搜资源。当代社会娱乐资源丰富到不掏钱就能爽一辈子,然而大家还是抱怨自己因为贫穷而没法跟上时代。

很多人学生时代培养起的爱好都是码字画画之类的小创造,可能需要再复杂一点设备的,就是轮滑和弹吉他之类的。码字和画画大兴其道,有一主要原因是它便捷又便宜,随便拿张破纸就能搞。就算是要置办一些器材,根据我当年的经验,全套的实体画画设备可能也就几百块钱;在中学生眼里这是笔巨款,可实际上也就那样。只不过,家里人为了避免你走上某条路,可以想出各种理由不提供投资。

我还听说过很多人被家里按头逼着学钢琴什么的——钢琴可比上述这些东西贵多了。但是一旦上面的大人物们觉得这件事有意义了,那哪怕倾家荡产烧掉多少钱都值得。正所谓人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所以,爱好省不省钱败不败家这事纯粹是个伪命题,价值是主观的,世界上根本没有几个人的消费称得上是算数意义上的理智——这种理智是资本家才需要考虑的事。普通人作为这个体系的降虏,烧掉自己愿意消费的钱,那钱就确实以另一种形式陪在了自己身边。

只是,从我个人偏好讲,我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弹钢琴就比码字画画上等。客观视角:从花掉的钱的数额来说,的确存在可用做差比较法得到的大小关系。经济学的原则是稀缺性,稀为贵。所以制造稀缺追求稀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着生命活力的行为,是权力关系本身的象征。一位中学同学曾和我吐槽说,他有一位罹患多种精神疾病,不善与人交往的舍友,总是随机地做一些让其他人摸不清头脑的事情,他觉得,这人的目标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后来他去美国交换留学,又向我吐槽,他的黑人室友整天都在试图引起他的注意,他猜,对方的目标可能是随机地做一些事情。这个道理也可以放在我们身上,即使资源如此丰富,我们依旧感到了痛苦,这说明,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消遣娱乐,我们的目标是在消费后让自己变得贫穷,然后抱怨自己贫穷,让自己感到痛苦。

不告别这种要把钞票都扔到某个消费终端里的想法,那永远都会觉得自己贫穷。但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想要维持精神稳定,或许那终端是告别不了的,又或许也正是这种折磨本身激发了人的生命意志。让人在所谓的自闭爱好和融入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做出了选择。

话又说回来了,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家里有家底人才能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人会产生这种想法说到底还是太贪心,对事业本身没那么爱,活得比较世俗,对一些别的东西也既要又要,不想被别人落下。

没有事业心,或者没有热爱,直说就好了,不丢人,大多数人都这样,你不是一个人。

我眼里的财务自由一直都是每天能吃沙县小吃级别的饮食然后有网有电脑(现在网上书籍资源也够,书都不用买了)。但只是这样,很明显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会觉得不满足。大家一个个嘴上喊着自己社恐了自闭了,实际上还是嘻嘻哈哈地去上班装得像个人样。负面情绪驱动:怕融不进去主流社会没人陪自己玩,社交动物,这不就那么点事嘛。不丢人,真的不丢人。直面欲望没什么丢人的。

我怀疑,我是真的怀疑,我们就是想要找个赛道卷一卷,让自己痛苦一下,对吧?可能这就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实现吧!

5 2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