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中心的哀嚎

旧作,夏夜,燥热难忍而作。

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自己活在哪,上了小学后,才知道自己活在北京。才知道为什么三岁时候,能看到装甲车压过家门前的马路,才知道为什么身边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才知道我们这里,是全国的心脏。

后来上了初中,关注了很多公益事业,才明白我活的有多幸福,肆意地呼吸空气(虽然现在也不是了),饮用着清洁的水资源,每日可以饱腹,还可以接触到最新鲜的科技和娱乐,更感觉自己有别于他人。

再到高中,老师更是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你们有多幸福,别的省市的孩子竞争压力比我们大多少。然而大家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外地傻逼关我屁事”之类的话。该觉得自己苦的人,依然享受着美好的校园生活,就如同我也没觉得高三有多累,就这么过去了一样。

上了大学,又看到了这样一种言论“北京就是个国家,中国其他地区不过是北京辐射下的殖民地”,还有人发问“八零后北漂夫妻年入五十万未来何去何从”。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如同生在美国或者英国的孩子,一出生便含着难以代替的金饭勺,在我们这里,改革开放、户籍制度、腐败政治、社会福利……这个国家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自私的家天下基因,一直保护着我,让我幸福地活在了漩涡的中心——在破坏与撕裂的中心,可以聆听一切,也可以选择无视一切的台风眼。

那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和很多同龄人相比,我省去了太多弯路级别的过程,直接站在了大城市的起跑线。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怎样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大学时谈恋爱、毕业找工作、娶妻生子养儿防老——人的一生就必须是这样的。这种想法像钢印般打在我脑海里,让我出现了“所有人的一生都应该是这样的”的幻觉。直到看的书多了,见的人广了,才明白这样看似可悲的枯燥生活是很多人一生求之不得的——又何况是在北京。

和其他同龄人相比,我似乎把持着一种可悲的高傲,无论我想或者不想,做或者不做,站在漩涡中心的我,都好像与一个真正的世界分离,永远只是温室的花朵,不得生存在玻璃罩外。

既然如此,我又能多做些什么呢?因为已经拥有了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取得的生活,就应该“想入非非”,做些异于常人的事情,回馈社会以表谢罪吗?还真别说,我之前想过很多。

比如公益,我曾经认为公益是正确的,纯洁的。殊不知多读了些书才知道,很多时候理想主义并不能办成事,公益也并非回馈社会的唯一途径。

公益的反面就是私欲了,完全的实用主义应该是正确的吧?是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