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9年7月

我被人民背叛了

我把多余的梦境托付给你。

图片摄于2019年7月13日,三斋东门外。牠睡得很安详。

今年工作报告的主题是经济学。

去年的这个时候,经过同学介绍,去了新东方,找到了做一对一老师的工作。众所周知,我在说话方面别有特长,所以在讲东西方面,我一直都挺有自信,也很期待做这工作的。

我从小到大一共就上过三个课外班。第一次是在小学三年级时,一个退休的老教师为了补贴家用,开了个奥数小班,那时候奥数还很火,学了它就有机会上好初中,我就去了。一年后,教委就规定奥数不得与升学挂钩,我就不再去上了。我上初中的时候,那位老师就患癌症去世了。第二次是初二时候,一次数学没考好,考了六十多分,我妈就急着给我报了个学而思的班课,老师是个研究生大姐姐,还是挺认真负责的,不过有几个同学上课一直在捣乱闲聊,这课上到后来几节,基本就没法继续了,只剩下四五个人,就和那个老师聊闲天。我也不知道我数学水平有没有得到提升,但总之期末考试考了八十多分,就不再报了。第三次是高一时候,新东方开展了一个活动,免费请我们学生去体验上英语课外班,持续半个学期。讲课的老师也是个小姐姐,主要是带着我们做完型阅读,气氛调动得很好。课间给我们讲,她马上就要辞职了,我们要是接着报班的话,也遇不上她了。

总之,虽然没有交过多少智商税,但现在我也要从事这项事业了。

作为新人,在18年的暑假期间只让我带了三个即将升入高一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很看好我,他是个长得有点凶,看上去比同龄人略大一点的男孩子。一上来就给我讲自己初中时被母亲走关系塞到人大附中,然后和数学老师吵架,揍了数学老师一顿,被记了大过的故事,之后,他又如数家珍地给我讲亲自改造的摩托车并在大晚上绕四环路飙车的故事。我决定,不妨就叫他京城阔少好了。虽然他试图通过特立独行的自述给我个下马威,但我对他并没有什么恶意。我很热情地给他科普,告诉他UFO和外星人并不存在,电磁炮也不是发射激光的炫酷玩意,而是靠磁场力发射金属的装置。他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让他做两道有关质点和位移的习题,他做完了,就和我说,困死了,趴桌子上开始睡觉。

暑期课程结束后,根据安排,我要去向暑期学员们推销自己,只有这位京城阔少续订了我的课。我在微信上对她的母亲说:「感谢您对我的认可和信任!」她说:「哪里哪里,孩子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才是他的福气!」带了个斜眼笑的表情。我在寝室[……]

继续阅读

自卑的快乐

人们经常认为,自卑的人是可怜的。很多人都会觉得,人会自卑,一定是因为受过什么刺激,或者实在是能力不足,受到能力等级制的压迫,因此陷入了一种痛苦中。但我觉得,错了,人在自卑的时候是很爽的。

「自卑」即觉得自己卑微。这其实是很矛盾的一句话,按理说,自己就杵在这,自己就应该是自己的原点,是一个客观中性的实体。当不存在其他参照物的时候,怎么可能说某物更下等呢?因此,自卑的前提是自信。但这又不像是正数和负数,只是单纯的两极零和关系。自卑的最初动力,更像是为了避免自信失败所带来的舆论谴责。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似乎是具有方向性的:自信象征着争取、前进与掠夺,而自卑象征着这些过程中失败者应该接受的惩罚:羞辱、折磨与死亡。

自卑的一个常见表现是喜欢弯着腰走路,有一点驼背。这个动作的潜台词是:啊,我不想被人注意到,我躲起来了,我躲起来了,我成功了。实际上,人的体积还挺大的,所以,这和鸵鸟把头插进沙子里没什么区别。这种自卑的行为是一种抵御:只要自己不存在,我就不会被喷。归根到底,自卑的人其实还是热爱这个世界的,因为自卑的人害怕被喷,说明他们其实在乎,甚至是热爱那些有可能会喷他们的人,并热衷于与这个自己假象出的幻想进行各式各样的搏斗,以此获得内心的平静。自卑的人对此常见的终极解释是「我要是不曾出现过就好了」。这是个很好的想法,然而没什么用,因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人就已经出现在了世界上,自指的否认是无意义的。但不管怎么说,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自卑帮助人们暂缓了恐惧

另一个例子是恋爱,恋爱中,一方往往会把另一方神化。一个人赞同某事时,一定也是在否认它的对立面,反之亦然。「自卑」指的是某人觉得自己卑微,那么与之相对的,一定存在让他敬仰的东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十分重要。正是自卑让人意识到了其他事物的宝贵,让自己有所追求,整个灵魂也充盈起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自卑的人沉浸在崇拜的思绪中不能自拔,舔狗本身舔的也不是真实的个体,而是舔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快乐。可以说,是自卑帮助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珍爱之物

自卑的另一个缘由,是为了融入人民群众中,好让自己蛰伏起来,免于危险。因为自卑,人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成为某个位置上的人,当这种想法根植于心底时,自卑的人和统治他的社会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情。已经笃定自己是下等人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和他的统治者产生相同的想法的,他实际上在获得一种蛰伏于社群中的安心感,[……]

继续阅读

独立与成熟

我们形容一个女子时,经常用「独立」或是「干练」之类的词汇,而似乎很少用这两个词形容男性。这种描述习惯上的不平衡显而易见。我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是:人们认为,男人本来就应该独立而干练,女人本来就应该依附而娇柔,所以要专门用这些词敲打一下忤逆了人们预定期待的个体,以表斩首示众之意。

假若事情真的如此,那倒也还无可厚非。不过我是想不太明白这事的,究竟是先有了两性相差很大生活方式的客观现象,才有的「独立」「干练」之类的词汇?还是反过来?换言之,如果要你更加精准地概括这些词汇,你会怎么表述呢?

人,只要活着,那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确就是个独立个体。生活在大都市的男男女女,只要自己一个人住在单间里,那的确是在居住意义上达成了独立。一旦找了一份工作,和一个人达成了契约,不再依赖父母等爱人无条件的经济输送,那似乎也是实现了财务独立。这样的诸多「独立」,好像是年轻人们经常追求的东西。

但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地完全独立。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人一旦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在呼吸,和气体产生相互作用。生活在同一所公寓同一片小区同一座城市中,就会不得不考虑楼道物业交通等问题。给老板打工,是在进行经济活动,那也不可避免地和别人打交道,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尽管货币制度让我们有了自己能消费客体世界的错觉,但归根到底,经济活动的实质是不会变的。

因此,活着不能证明人独立,一个人居住在房间里不能证明人独立,找到一份工作也不能证明人独立。那么我们平时讨论的「独立」,究竟是在放什么狗屁呢?我们有些时候好像是在说,这个人能自己挣钱了,有些时候又似乎是在说,这个人有自己的居所了,有些时候也可能是在说,这个人没有情绪价值源泉也能苟活了……但这都不太精准。

说到底,我们在说一件事「是」或者「好」的时候,一定也是在说与之对立的另一件事「否」或者「坏」。「独立」亦是同理,我们只有讨论我们想要从什么东西中摆脱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讨论「独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在说「独立」的时候,往往说的是从父母身边脱离的过程,即人能够摆脱这一无条件的爱之下的供养,达成一种对自己生命的再创造。既然男人被默认是独立的,而女人不是,那么究竟是什么两性差异,使成年后不依赖父母输血的女人不能被算作独立了呢?答案也很明显了,她会找一个男人一起生活,这个男人很可能会为她提供食物和衣物等生活必须资源,以保证后代的延续,因此,女人不「独立」了。

但是反[……]

继续阅读

被遗忘者

魔兽系列剧情中,有一支特殊的种族势力,是由希尔瓦娜斯带领的「被遗忘者」(the forsaken)。这样文艺的称呼是他们的自称,俗称呢,就是亡灵,也就是死了之后从坟头里被拉出来,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的人。

在诸多文化中,死亡都几乎是一种禁忌话题,让死人复生更是大逆不道的逆施。魔兽世界作为一款白左游戏,在身份政治这块格外下功夫,基本做到了普世价值上的大一统,几乎所有正派角色都信仰自由这一价值观,圣母化的剧情发展下,兽人几乎就是绿皮的人类了,然而每个种族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刻板印象,以维系设定脆弱的神圣感:比如地精贪财,兽人强壮,侏儒热爱工程学,精灵族高贵长寿,等等。亡灵一族的设定则是复活后会性情大变,再正义的人也会显得有点邪恶,变得极度厌世,脾气很差,甚至本能地想要报复生者。

有趣的是,死人就叫亡灵嘛,为什么还起了个「被遗忘者」的雅号呢?游戏中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记住被遗忘者的含义,我们既非生者也非死者,我们将被活着的和死去的人遗忘。我们回到了曾经告别的世界上,但是却永远无法回到我们曾经活着的那些日子,永远无法回到那些我们曾经爱过的人的身边。我们是存在也是诅咒,因此我们遗忘过去,并且被过去遗忘。」这是个很精彩的表述,《寻梦环游记》(Coco)中也有类似的解读: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死亡,第二次是社会意义上的葬礼,第三次是记得你的人都已经死掉了,也就是实质上的「死亡」——被遗忘。

人死是不能复生的,因此,这种有关复生的想象掺杂了多种现实中意象的混合投射。除了死亡后逐渐不被人们记住的「被遗忘」之外,人们有关死亡的禁忌文化也不得不让这些亡灵「被遗忘」。这里的「遗忘」就不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记忆丧失而彻底在文明中消失掉的过程了,它更像是一个主观地被当下文化打压而被排挤为边缘群体,淡出主流视线的过程。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文化中忌讳谈这个「死」字,当然,也不只是死,我们文化中不愿意谈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性自由和个体权利,等等,这些都是不该说的话,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去提是最好的。因此,由「亡者不得不被遗忘」这一意象所衍生出的一个命题,实际上是「边缘人群就是大家希望去遗忘的人群」——这句话是一段互相定义彼此的两个表述。

如果能明白「被遗忘者」的指代的是边缘人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所有活着的家伙那么苦大仇深了。魔兽系列故事实现了这样的一组隐喻:「禁忌的死亡」对应[……]

继续阅读

从理想主义的污名化谈起

前些日子,在朋友圈看到了初中班主任老师转载的一篇文,是我们学校今年高三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收到的副校长演讲致辞。文章的标题很爆款,叫「要理想,但不要理想主义」,吸引我点进去看了看。

首先,且不说文本的内容和针对它的价值判断,标题的这句话本身就很拧巴,充满着一股靠具有相同字符的名词并列来钓鱼的味道。如果它的确是个一目了然的真命题的话,类似的句子应该是「要雷锋,但不要雷峰塔」,或者是「要Java,但不要JavaScript」之类。但很明显,雷锋和雷锋塔除了字音外毫无半毛钱关系,理想和理想主义似乎就没法被轻易地撇开了。如果说「要理想,但不要理想主义」的话,那类似的表述似乎是「要黑人,但不要肤色黑的人」。

从我们的直觉来看,「理想主义」多半可能是和「理想」有关的一种精神思想的产物。然而作者一定要说「要理想,但不要理想主义」,假若这样的命题成立,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了:在某种神必的价值取向下,「理想」和「理想主义」之间存在了相悖之处——自然语言就是这样磨人的小妖精,你越是解构她,她越让你感到乏味,就不再想多说哪怕一个字了——也就是说,要么此处的「理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理想」,要么此处的「理想主义」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理想主义」。两个词中至少有一个被异化了,我们必须明白,作者是怎么定义这两个词的,他在过程中究竟做了什么手脚。

原文中的表述清晰可见:首先,作者说「理想绝对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你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有一份确定性,让你心中有一份坚守。」举例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候的笃定定义了「理想」。

然后,作者立刻转进到坏的一面——理想主义——「理想是个好东西,但不能脱离复杂现实、脱离实事求是,不能陷入理想主义和极端主义…(中略)…避免理想主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边自我实现,一边自我发现。」

那么,什么叫做避免了「理想主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现」呢?作者立刻举了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的例子,表示说,你看,这人本来想做一个运动员,结果发现当不了运动员,于是去买鞋,最后做成了耐克品牌的大事业,「这就叫一边自我实现,一边自我发现。坚持理想,但也不理想主义。」

由此,分析以上文本,我们可以把作者定义的「理想」和「理想主义」以及「自我实现」和「自我发现」进行一个完整的阐述了:「理想」就是有个做成某件事的目标,「理想主义」就是一根筋地坚持最开始的目标,「自我实现」就是受人欢迎赚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