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你的确什么都不喜欢

突发奇想把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中英文版都下载了下来,快速翻看了两本译本,就感觉,还是比今天的网络知识付费好看一点。如果是中学时候,我爸不许我玩电脑,每天闲得发慌,我应该会拿着kindle或者ipad把这个系列所有都看完(当时因为这样看完了东野圭吾和刘慈欣全集)。

现在我更强了,我学会了自己搜资源。当代社会娱乐资源丰富到不掏钱就能爽一辈子,然而大家还是抱怨自己因为贫穷而没法跟上时代。

很多人学生时代培养起的爱好都是码字画画之类的小创造,可能需要再复杂一点设备的,就是轮滑和弹吉他之类的。码字和画画大兴其道,有一主要原因是它便捷又便宜,随便拿张破纸就能搞。就算是要置办一些器材,根据我当年的经验,全套的实体画画设备可能也就几百块钱;在中学生眼里这是笔巨款,可实际上也就那样。只不过,家里人为了避免你走上某条路,可以想出各种理由不提供投资。

我还听说过很多人被家里按头逼着学钢琴什么的——钢琴可比上述这些东西贵多了。但是一旦上面的大人物们觉得这件事有意义了,那哪怕倾家荡产烧掉多少钱都值得。正所谓人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所以,爱好省不省钱败不败家这事纯粹是个伪命题,价值是主观的,世界上根本没有几个人的消费称得上是算数意义上的理智——这种理智是资本家才需要考虑的事。普通人作为这个体系的降虏,烧掉自己愿意消费的钱,那钱就确实以另一种形式陪在了自己身边。

只是,从我个人偏好讲,我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弹钢琴就比码字画画上等。客观视角:从花掉的钱的数额来说,的确存在可用做差比较法得到的大小关系。经济学的原则是稀缺性,稀为贵。所以制造稀缺追求稀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着生命活力的行为,是权力关系本身的象征。一位中学同学曾和我吐槽说,他有一位罹患多种精神疾病,不善与人交往的舍友,总是随机地做一些让其他人摸不清头脑的事情,他觉得,这人的目标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后来他去美国交换留学,又向我吐槽,他的黑人室友整天都在试图引起他的注意,他猜,对方的目标可能是随机地做一些事情。这个道理也可以放在我们身上,即使资源如此丰富,我们依旧感到了痛苦,这说明,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消遣娱乐,我们的目标是在消费后让自己变得贫穷,然后抱怨自己贫穷,让自己感到痛苦。

不告别这种要把钞票都扔到某个消费终端里的想法,那永远都会觉得自己贫穷。但正如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