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

一扇门之后

初一上学期苏教版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章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文章大意是,文学能打开通往其他未知世界的大门,能让人增长见识,提升文化素养。

我以前是信这个的。总觉得好像多读一点书就牛逼了,可以让自己快乐,同时击败同龄人。但现在,算了吧,就那样吧。

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和知乎之类的知识平台总是让我想起这个比喻——只把门打开是不够的。公众号、微博、知乎还有抖音,同样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但也仅仅是一扇门了。打开了这扇门之后没有大步向前,那就没有改变,一直在新鲜感快乐边际效用最大的前几步上扑腾而已。虽然读闲书没什么用,但当代生活滑动手机刷出来的这些玩意更没什么用。

重点在于一扇门之后的东西。既然有人提供了门,那就是一种前往其他世界的邀请。顺着关键词搜索,可以拉出一长串教学视频和书单,足够玩个一两年的。《后浪》说得也没错,这个时代在学习技术方面确实自由了很多。但对很多的有这个条件的人来说,最缺乏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这种自由选择权,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和知识。

——人是躲不开社交的。我加过很多领域的讨论群组,我发现,即便是专门领域的讨论组,也充斥着大量宣泄情绪的垃圾信息。就以编程为例,真正的大佬只会闷头干活,但我加的几个程序员交流群,依然有不少人每天对着哪种编程语言好入行需要什么学习路径这种毫无交流价值或早有结论的滥问题做语言体操。这让我想起了在实验室听明明自己啥都做不出来还抱着混教职混吃等死的想法度日的师兄每天消耗大量时间聊科研圈八卦的情景,非常不适。

这也没办法。就社交这件事的行为本身来说,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从众。因此,人也无法检验自己的社交量是否“过度”。进一步说,即使是知识和决策,人也难以透过广义上的社交(同行评议,市场反应)以外的方式检验对错。就算是在小众爱好中寻找知己,群组聊天的效率也低于论坛发帖,论坛发帖交流也不一定有有效。

生活越稳定越社交隔离,大家活得太空虚了,所以会在网络上大放厥词排解。现充不会太在意二次元联系,发言也不会很多。对非现充人士而言,网络社交同样带来良性反馈。之前有朋友在提问箱问“二刺猿也好,键政也好,粉红也好,为什么这群体最后都逃不开贵圈真乱一地鸡毛的命运?”我的答案也是这个思路:因为大家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上网聊天cosplay自己想象中的角色找乐子,并没有真的想做成什么事情。社交需求中的权力关系取代了讨论话题本身,[……]

继续阅读

论长毛象大火的不可能

去中心化原本就是互联网最初被设计出来时的初衷之一,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的。现在,除了P2P下载依然在被各国版权机构追杀的情况下勉强维系,绝大多数互联网生活的载体都还是中心化的。2016年长毛象刚刚崭露头角时,我就听说过它了。当时网上的geek们对它评价很高,觉得它能拳打twitter脚踢微博一统江山改变整个生态——结果呢?还是小众产物。

一个东西能火起来起码要有这样几个条件:1、有强烈的利益关系驱动(比如P2P下载)。2、傻瓜式上手的推广难度(比如推特微博注册即可使用)。3、有独特的使用需求(比如规避监管)。绝大多数的去中心化社区产品和开源自由产品都只满足第三点,因此,它们都是曲高和寡的。而商业软件能满足更多点,比起折腾,人们更喜欢消费,因为这样效率更高,更符合人性。我再说一遍:是资本把互不相识的人们连接在了一起。

更不要说咱国国情了,原则很简单:只要有人举报可正常访问的境外网站上的简体中文内容过多,该网站就会立刻被封杀。tumblr、quora、reddit、wordpress、ao3,即便再小众,一步步地,全都没了。到了今年,有一次我恰好手里没有魔法上网工具,惊讶地发现不魔法上网的情况下,我平时需要用的境外网站一个都上不去了,就连github的直连访问速度和前些年相比都慢到了几乎无法使用的地步。类似于白名单的,事实上的互联网双轨制正在逐步逼近,而只要不告诉他们自己是下等人,处于被管控者的那一方也会欣然接受这一切。如果使用人数继续增多,境内勉强维系的几个长毛象实例世外桃源就会是中招的下一个。

而且,这种用爱发电的社区本身比有机构利益做背书的集团更加脆弱。Steam之所以一直活得好好的,一方面是靠中电博亚和完美世界的斡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Steam的主要用户本身是一批缺乏威胁主流文化能力的废宅,与其惹毛了把他们搞得反水,不如把奶头乐塞得更紧一点,上面的大人物们权衡利弊后发现封杀Steam将会带来更大的统治成本,所以他们放弃了,仅仅和Steam商讨后封杀了部分涉政游戏和论坛系统。(游戏加速器这个灰色地带也是同理)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泛自由派人士热爱的一切都是不稳定的源泉。那么,热爱书写简体中文的女人们,你们对上面大人物们的统战价值在哪里呢?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