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假装在生活

读研的两年期间对很多事产生疑惑。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也不知道他们每天在干什么,那点理论功底能有什么样的产出。看看文献刷刷知乎,老板不在打打页游,晚上在实验室看动画片,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读研读博挣不到钱,和同龄人的社会化程度相去甚远。可能只是身处实验室,可以追求一种“我果然还是正在干正事啊”的安心感,假装在生活。硕士三年过去了,博士三年过去了,延毕两年过去了。结婚了。

我的一贯想法是,如果确定自己在这行干不出有趣的东西,那就赶紧跑到下一个地方去。想让我蒙住眼睛白白做你想让我做的事?那可不行。但很多人似乎非常擅长定义自己,体制赋予的铭牌压倒了自由移动的直觉,需要由他人安排的routine才能让自己不发疯。

这算是一种降虏学。女人不行。昨天看到那个自我安慰般的“读博比转码挣钱强”就觉得好笑。数据事实是,女人高学历的比例越来越高了,越来越有文化了,越来越女权了,越来越比不读研的男人挣得少了。女人有文化男人提供钱,新时代异性恋结合结构一则。大家都觉得自己怪不错的,没人就伦理问题提出质疑。

这事当然不只怪女人。放在更大范围内的困惑是:人到底想不想支配别人?钱说白了就是分配资源的信用积分,挣大钱说白了就是在某个位置上支配他人的过程。不想挣钱只想发声,那这赋权最后都赋到哪去了呢?考虑到大多数人都忠厚老实,没那么多恶劣心思,被敌人欺负才是常态。好像自欺欺人安分守己这事也就被默认了。

说到底,人还是在负面情绪驱动下才容易干出大事。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凤凰男要复仇,那就和孔雀女兵戎相见吧!不需要支配别人的人就不会去这么做,有退路的人就会选择退路。但,对我来说,这样是不行的呀,毕竟,我的自由就是一部分人的不自由,是不是。

附:被我吐槽的原微博

[……]

继续阅读

焦越和考研

那位焦同学肯定是遭遇了性别歧视不假,造核弹这种事让你这种北京大小姐去干哪天觉得苦了嘤嘤嘤跑路咋办。这个歧视是挺常见的,站在考官角度看,没必要冒险招个女的。(没有说认为这种歧视合理的意思)

考研这事比较烦人的就是不完全按考试成绩说话,但这事的确不应该完全按考试成绩说话。首先,研究生不是完全自己开开心心看书看着玩来一波大五大六大七,一定程度上是要去搞科研打工,那既然是收打工仔,老板一定会考虑自己的效益。其次,学科实力≠考试成绩≠工作能力,这三个完全三码事。仅看初试的话,且不说考研初试难度和高考相比低得惊人,考完了之后对很多人的能力并没有那么有效的确证。

实践出真知。清华可能还好,我们这个级别的学校,老师就很喜欢要本校的学生了,复试都会把过线的本校学生花式找理由抬进去。我一开始觉得自己捡了便宜,很内疚,后来发现……老师们的歧视是有道理的。很多来我们这里的同学就是想通过一波考试翻个身,给自己用名校研究生的牌子镀个金,很多人不仅基本功差,思维迟钝,甚至也不是很想老老实实给老板打工锻炼自己能力入这行,只想在北京用两年时间到处逛逛,有些有志青年逛一逛是在想着看看能不能找份工作留在这里,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个思路和这个国家很多家里有矿的人出国留学的原理是差不多的,北上广就是小镇青年的美加澳。

回到焦同学。我的确是个考试分数和学科实力都不如她的废物,只是,从她的那段自白来看,我大概可以诛心地想到,在性别歧视之外的原因中,为什么她会被淘汰了。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从小生活在正义的道路上,对自己身处环境的正当性无比地确信。他们一直都觉得,只要自己按照规矩——成为一名考试做题学家——办事,那么总能做正确的事,变得更好更强,合理地把别人踩在脚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久了,难免有自己很牛逼的错觉,以及觉得一切都能用考试做题衡量,以让自己生活在安逸的舒适区的错觉。

校园的确是这样的,充满着关于理性与公正的探讨的世界。所以很多泡在校园里的人还真就这么信了,以为所有的世界都是这样的。然而各个世界的联系是那么的紧密,不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能一帆风顺地成为考试做题学家获得绝对正义的荣誉这件事,怎么可能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性别歧视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