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马逆之殇

马逆被微博夹了,正好把之前关于他的想法写下来。他总是被自由派视作不通人情的,无脑舔政府的直线思维理工人;但实际上,如果对中国主流的价值观有些许了解,你会发现,比起一些更龌龊的古董妖魔鬼怪,工业党还算是比较像人样的了。[……]

继续阅读

中国当代都市泛文化圈成员画像随感

就像二战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的延安一样,西方自由左翼那套话语在我们这一代人里,接受西方化教育的年轻都市女性中颇有吸引力:人权平等,经济再分配,女性权益,少数族裔,性少数平权,环境保护,等等。她们敏感而温柔,这些西方中心话语下的人类命运超前沿议题的粉红色气泡接纳了她们的童年创伤,为前往向往的公义彼岸提供了饱含希望的道路。

这是这个圈子里的标配: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谈笑风生,做全球公民;时尚的打扮,多元的审美;认识的圈里人多,能组织起活动,比较有见识,就受人尊敬。

回国之后就幻灭了。

改造社会的理想和市场运作的机制是两个东西。读了个文科的本科或硕士的留学生,归国后文化资本变现的途径,总是显得很不体面:一般来说就只能写狗屎公众号搞知识付费了。可中国没有那么多人消费超前沿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再加上这几年来西方普世价值在主流话语中的式微,这些东西更变成了小圈子自嗨。更不要说依赖关注度的行业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性质:非头部的工作者,就没那么被社会需要,卖的东西更下沉了。这和他们显得有知识有气节的那种风格又是一大落差。

这种痛苦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市民文化圈的同温层里。然而,中国市民阶层的规模限制导致了中国有一定质量的自发产生的市民文化一直发展不起来。十二亿底层爱看吴京和贾玲就行了,也不在乎什么梁文道和陈丹青,对蒋方舟的理解也就是一个拿日本人钱的走狗。

各个圈子都有他们圈内人才会关注的,但是是圈外人一听就觉得很无聊的东西;甚至,一个圈子的人,会通过某种规则构建起鄙视链,很瞧不起其他圈子的人。我想象中文化传媒行业应该是一个可以打破这种每个圈子各自折叠的行业,但似乎传媒人也很沉迷于他们的一套话语和文化。尤其是有过留洋经历的人,他们的关注点总是和中国真正流行的社会议题相去甚远。结果发现,反而是做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之类的人,水平会更高。市场经济的原理依然奏效,自闭没出路。

这样的年轻人在最聪明的年华,被一些进步的前沿理念吸引,但是不懂市场运作的法则;只在意批判权力,却不敢触碰权力。一方面觉得自己能靠加入NGO发发小作文改善社会,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能力强本应赚到钱让自己独立生活做新时代独立女性。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追求并不符合客观规律:拜托,又不是你当了拯救世界的英雄就要给你发房子。至少,我找不到实现它的路径。(登子哥也没有余粮了啊!)

有趣[……]

继续阅读

关于青春期痛苦归因与跨性别文化兴起的闲谈

2020年12月16日上午的聊天记录整理。

引文原文: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20/12/12/an-english-ruling-on-transgender-teens-could-have-global-repercussions

J K Rowling的确查询了很多有关资料,她知道青春期有四分之三被确诊为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人都是女孩。不过,即便在没有跨性别者概念的时代和地区,这个现象也一直都很明显:大家大可回忆一下,在中学阶段,身边多少双性恋倾向的直女,多少回避自身性别的腐女(包括现在陈情令大火)。这你就知道,女人在自我厌恶方面是天生的高手。

文中还提到,激进的跨性别改造理念让很多人没有后悔药地失去了生育能力。从这个角度说,微博上那些土味中华保守派说当代女权是什么犹太绝育基金会的阴谋也没毛病,她们的确有这个作用。当然了,要我说,这也算不上什么阴谋,个人自由的体现罢了:为啥绝育不好呢?

真正的性别不安诊断需要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负面情绪的确可被归因为性别因素而非其他。但即便是你球心理救援资源再丰富的地方也没有那么多青春期性别话题思考大师,能得到这样帮助的人太少了——人与自我的斗争本来就是没有止境的事,众生皆苦的啊。

有趣的问题来了:最早是哪个人把青春期问题都一股脑丢到性别上的?

很明显,事情从16年开始变得不妙了。

很明显,事情从16年开始变得不妙了

在我看来,主要的因素还是,性这个话题在青春期是不可回避的。至于爱与和平的理念发展到模糊性别身份这一步,在以“平等”概念为基石的女权运动发展下,是顺水推舟的事。

讽刺的是,仅从理论考虑,不管你是从阵营A移动到阵营B,还是反过来,抗拒性别身份但是按照性别身份实现自我的人,和接受性别身份的人,两者在用同一套系统——社会对性别身份期待的刻板印象——运作。

这并非真正的反抗。这最多是和解,解脱。

我现在对这个事的理解是,丢到性别上也好,丢到其他的方向上也好。重点在于你用什么视角看问题。

把锅甩到性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行为是一种对自身根本和本源的颠覆,彻底燃烧旧世界的决裂感。恰恰因为它几乎是无法被颠覆的,所以人们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

比如说,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痛苦时,如果我们不从性别话题入手,就说这个人他有“抑郁症”。我们可[……]

继续阅读

从一开始就输了

记得和某位郁郁寡欢的美少女聊天时候,聊到「为什么你会一直有动力把事情做下去」这件事。我提到了很多曾经让我非常不爽的事情,并说「我虽然对自己成为人上人本身并没什么兴趣,但是看着那些曾经羞辱过我折磨过我的人在这个游戏中占据优势地位,我就有无限的动力去击败他们」。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对自己在「斗志」方面的评价一直很低,我也是那种没有外界压力逼迫就不会有很大的动力,但也不至于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的类型。

我说起这些,回应则是美少女的轻蔑一笑:「嗨,那说到底,还是不甘心。」

她没有正面接受我的这一对人生前进意义的诠释,似乎「不甘心」不足以成为一个拥有足够合法性的让自己产生努力愿望的理由,也许是因为这种理由不够体面:「不甘心」本身蕴含着一个前提,即自己先前是一个失败者,在某个游戏中被锤成了傻逼,于是想尽办法要翻回身来。因为不甘心才希望努力,相当于生命的意义完全是由敌人赋予的,这种依靠其他人来确认自己的做法,就是第二性的逻辑,客体的逻辑,弱者的逻辑。因此,想要向羞辱过自己的人报仇的这种朴素愿望,是只有下等人才会产生的想法。作为一个女神,她必须把好关,对每个和他交谈的雄性奋斗的理由进行严格的审核,确认一个男人与生俱来理应扮演好的角色处在合乎预期的轨道上。

尽管有一点难受,不过,她说的是对的。

我可以回想起很多家人行为的片段,都是例证。我想起我爸咧着嘴笑对我说「讲课累一点没关系,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妈躺在沙发上懒洋洋地打岔「嗨我就告诉你一点,好死不如赖活着,咱们家人都是这性格,对别人狠不下心,所以当不了领导」,更早的一点时候,我在幼儿园里和同学产生了冲突,爷爷奶奶惊恐地告诉我「以后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更不必说我自己日常在看到尴尬的羞辱与他人失望眼神时难以控制的痛苦和反胃——必须得承认,我天生就是费拉贱种。如果统治的逻辑意味着强者的逻辑,意味着主动的逻辑,意味着掠食者的逻辑,那么假若要做到「坚持自我」,我的DNA来源,我的人格所昭示的命运便是:我生来就是要被统治,被啃食,被羞辱的。

输了,从一开始就输了。

怎么才能受到欢迎呢?身边的伙伴们会开心地说,你要变得外向健谈开朗活泼,和社会产生有效的经济联系,而且不忘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对敌人冬天般严酷,对友人春风般温暖,把自己最宝贵的那一份心情留给能够和你共情的应得之人,在属于你的社群中取得团结友爱的一席之地。照此这般做之后,生[……]

继续阅读

自卑的快乐

人们经常认为,自卑的人是可怜的。很多人都会觉得,人会自卑,一定是因为受过什么刺激,或者实在是能力不足,受到能力等级制的压迫,因此陷入了一种痛苦中。但我觉得,错了,人在自卑的时候是很爽的。

「自卑」即觉得自己卑微。这其实是很矛盾的一句话,按理说,自己就杵在这,自己就应该是自己的原点,是一个客观中性的实体。当不存在其他参照物的时候,怎么可能说某物更下等呢?因此,自卑的前提是自信。但这又不像是正数和负数,只是单纯的两极零和关系。自卑的最初动力,更像是为了避免自信失败所带来的舆论谴责。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似乎是具有方向性的:自信象征着争取、前进与掠夺,而自卑象征着这些过程中失败者应该接受的惩罚:羞辱、折磨与死亡。

自卑的一个常见表现是喜欢弯着腰走路,有一点驼背。这个动作的潜台词是:啊,我不想被人注意到,我躲起来了,我躲起来了,我成功了。实际上,人的体积还挺大的,所以,这和鸵鸟把头插进沙子里没什么区别。这种自卑的行为是一种抵御:只要自己不存在,我就不会被喷。归根到底,自卑的人其实还是热爱这个世界的,因为自卑的人害怕被喷,说明他们其实在乎,甚至是热爱那些有可能会喷他们的人,并热衷于与这个自己假象出的幻想进行各式各样的搏斗,以此获得内心的平静。自卑的人对此常见的终极解释是「我要是不曾出现过就好了」。这是个很好的想法,然而没什么用,因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人就已经出现在了世界上,自指的否认是无意义的。但不管怎么说,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自卑帮助人们暂缓了恐惧

另一个例子是恋爱,恋爱中,一方往往会把另一方神化。一个人赞同某事时,一定也是在否认它的对立面,反之亦然。「自卑」指的是某人觉得自己卑微,那么与之相对的,一定存在让他敬仰的东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十分重要。正是自卑让人意识到了其他事物的宝贵,让自己有所追求,整个灵魂也充盈起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自卑的人沉浸在崇拜的思绪中不能自拔,舔狗本身舔的也不是真实的个体,而是舔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快乐。可以说,是自卑帮助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珍爱之物

自卑的另一个缘由,是为了融入人民群众中,好让自己蛰伏起来,免于危险。因为自卑,人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成为某个位置上的人,当这种想法根植于心底时,自卑的人和统治他的社会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情。已经笃定自己是下等人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和他的统治者产生相同的想法的,他实际上在获得一种蛰伏于社群中的安心感,[……]

继续阅读

被遗忘者

魔兽系列剧情中,有一支特殊的种族势力,是由希尔瓦娜斯带领的「被遗忘者」(the forsaken)。这样文艺的称呼是他们的自称,俗称呢,就是亡灵,也就是死了之后从坟头里被拉出来,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的人。

在诸多文化中,死亡都几乎是一种禁忌话题,让死人复生更是大逆不道的逆施。魔兽世界作为一款白左游戏,在身份政治这块格外下功夫,基本做到了普世价值上的大一统,几乎所有正派角色都信仰自由这一价值观,圣母化的剧情发展下,兽人几乎就是绿皮的人类了,然而每个种族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刻板印象,以维系设定脆弱的神圣感:比如地精贪财,兽人强壮,侏儒热爱工程学,精灵族高贵长寿,等等。亡灵一族的设定则是复活后会性情大变,再正义的人也会显得有点邪恶,变得极度厌世,脾气很差,甚至本能地想要报复生者。

有趣的是,死人就叫亡灵嘛,为什么还起了个「被遗忘者」的雅号呢?游戏中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记住被遗忘者的含义,我们既非生者也非死者,我们将被活着的和死去的人遗忘。我们回到了曾经告别的世界上,但是却永远无法回到我们曾经活着的那些日子,永远无法回到那些我们曾经爱过的人的身边。我们是存在也是诅咒,因此我们遗忘过去,并且被过去遗忘。」这是个很精彩的表述,《寻梦环游记》(Coco)中也有类似的解读: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死亡,第二次是社会意义上的葬礼,第三次是记得你的人都已经死掉了,也就是实质上的「死亡」——被遗忘。

人死是不能复生的,因此,这种有关复生的想象掺杂了多种现实中意象的混合投射。除了死亡后逐渐不被人们记住的「被遗忘」之外,人们有关死亡的禁忌文化也不得不让这些亡灵「被遗忘」。这里的「遗忘」就不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记忆丧失而彻底在文明中消失掉的过程了,它更像是一个主观地被当下文化打压而被排挤为边缘群体,淡出主流视线的过程。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文化中忌讳谈这个「死」字,当然,也不只是死,我们文化中不愿意谈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性自由和个体权利,等等,这些都是不该说的话,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去提是最好的。因此,由「亡者不得不被遗忘」这一意象所衍生出的一个命题,实际上是「边缘人群就是大家希望去遗忘的人群」——这句话是一段互相定义彼此的两个表述。

如果能明白「被遗忘者」的指代的是边缘人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所有活着的家伙那么苦大仇深了。魔兽系列故事实现了这样的一组隐喻:「禁忌的死亡」对应[……]

继续阅读

从理想主义的污名化谈起

前些日子,在朋友圈看到了初中班主任老师转载的一篇文,是我们学校今年高三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收到的副校长演讲致辞。文章的标题很爆款,叫「要理想,但不要理想主义」,吸引我点进去看了看。

首先,且不说文本的内容和针对它的价值判断,标题的这句话本身就很拧巴,充满着一股靠具有相同字符的名词并列来钓鱼的味道。如果它的确是个一目了然的真命题的话,类似的句子应该是「要雷锋,但不要雷峰塔」,或者是「要Java,但不要JavaScript」之类。但很明显,雷锋和雷锋塔除了字音外毫无半毛钱关系,理想和理想主义似乎就没法被轻易地撇开了。如果说「要理想,但不要理想主义」的话,那类似的表述似乎是「要黑人,但不要肤色黑的人」。

从我们的直觉来看,「理想主义」多半可能是和「理想」有关的一种精神思想的产物。然而作者一定要说「要理想,但不要理想主义」,假若这样的命题成立,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了:在某种神必的价值取向下,「理想」和「理想主义」之间存在了相悖之处——自然语言就是这样磨人的小妖精,你越是解构她,她越让你感到乏味,就不再想多说哪怕一个字了——也就是说,要么此处的「理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理想」,要么此处的「理想主义」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理想主义」。两个词中至少有一个被异化了,我们必须明白,作者是怎么定义这两个词的,他在过程中究竟做了什么手脚。

原文中的表述清晰可见:首先,作者说「理想绝对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你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有一份确定性,让你心中有一份坚守。」举例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候的笃定定义了「理想」。

然后,作者立刻转进到坏的一面——理想主义——「理想是个好东西,但不能脱离复杂现实、脱离实事求是,不能陷入理想主义和极端主义…(中略)…避免理想主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边自我实现,一边自我发现。」

那么,什么叫做避免了「理想主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现」呢?作者立刻举了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的例子,表示说,你看,这人本来想做一个运动员,结果发现当不了运动员,于是去买鞋,最后做成了耐克品牌的大事业,「这就叫一边自我实现,一边自我发现。坚持理想,但也不理想主义。」

由此,分析以上文本,我们可以把作者定义的「理想」和「理想主义」以及「自我实现」和「自我发现」进行一个完整的阐述了:「理想」就是有个做成某件事的目标,「理想主义」就是一根筋地坚持最开始的目标,「自我实现」就是受人欢迎赚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