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的意义

上午没课,醒来得很晚。多亏了现代科技,躺在床上四季如春,也能体验到大雪纷飞的氛围。所以即便起床,拉开窗帘看到白雪皑皑一片,也不会感到惊诧。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就失去了开启帷幕那一瞬间的惊喜,是一种悲哀,但我不这么觉得。

外地的舍友起床上厕所,回来大喊:「哇,外面下雪啦,好大的雪!」我淡淡地回一句:「嗯,朋友圈早被刷屏了」。然而当我真的要出门时,在电梯间走廊往下一看,却不知为何百感交集,一下子想起了高二上时候的一天。

那天也下了雪,而且比今天这种小雪大多了,得有一厘米多厚吧,但很快天又放晴。见着雪将要化掉,到了中午,学生们倾巢出动,跨度5岁,北校区一共四个年级的孩子们全都加入了,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可我却不能玩耍,因为当时牙又疼了起来,爸给我挂了号,中午要去看牙,于是我只能悻悻地离开学校,一个人「踏上开往南方的列车」。等我回来时,雪已经消融了一半,而校园里也是静悄悄的——要上第一节课啦[……]

继续阅读

周杰伦的歌和飞来飞去的文艺青年

昨天看到少奶奶的微博,在网易云音乐上弄了个周杰伦的歌单,我没认真地听过周杰伦的歌,所以感觉很开心,就去听。

忽然想到,郑公子和少奶奶算是文艺青年了,所以他们俩都转走了——虽然这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但我隐约地觉得有点不安,好在黄铭只是去了黄昆班,还不算完全脱离了物理系,为我身边留存了一丝文艺气息。

网易云音乐真的是个好软件,可以轻松地和朋友们分享歌曲,想到这里,我就一下子很悲伤,小时候一直想要和身边的同学们有一个方便的分享文艺相关信息的平台,自己也曾经试图去构建一些体系,让大家玩得尽兴。而大学应该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好的分享的机会了,现状的话,之前也说过了,这所古老的钢铁院校的铁锈,会把身边一切的水灵灵轻松地吸光光。

听少奶奶分享的周杰伦歌单,每一首都多少听过一两次,但没有认真听,忽然觉得周杰伦的歌也还算不错的。小时候周围很多人粉周杰伦,我对周杰伦没那么热爱,而且我也觉得,他们那样追星是[……]

继续阅读

失落感

RF学长今天跟我说,大二找点一般意义上的正经事做,或者找个妹子,不然大学过了一半会有失落感。

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感到很痛苦,同时,我每天也在这么想。

本科四年,我本是不打算谈恋爱的。至于正经事,我也不了解什么是正经事。

可能好好写作业算是正经事,可能多读书充实自己是正经事,可能本专业外额外学习一些技能是正经事。

也可能,最大的正经事不过是加入某个学生团体,一起做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事情,做完了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发条推送,然后圈子内转发一番互相点赞评论,自嗨一波。

当然了,只学习可能会被人认为是格格不入的学霸,多读书可能会变得迂腐而自闭,不务正业会被嘲笑这人选专业时候是不是脑子有泡。

至于参加某组织找几个吹比的朋友,也会浪费不少时间。

嗯,这种话说得太多,容易让人觉得此人有抑郁症倾向。

一剂饮鸩止渴模式的解药是乐观,也就是,去尽可能看到好的一面:谈恋爱体会青春的风花雪月,当学霸[……]

继续阅读

关于韩寒和他的文学

说来比较搞笑,作为一个喜欢写文喷粪的人,我第一次读韩寒的文章,大概是在2010年,当时比较关心时政,就去看他博客的博文,觉得写得还不错。在那之前,我对「韩寒」这两个字的理解和媒体以及群众渲染了无数次的内容一样,诸如「叛逆的新生代作家」、「当代鲁迅」、「愤青」一类的标签,心中大概有了这种认可,但是毕竟没有读过他的文章,所以也不能完全确认。当然了,现在再来看这些别人贴上去的标签,简直搞笑。

但毕竟有这些标签,所以我在看他的文章时,多少还是怀着一种身为同种生物,惺惺相惜的眼光去看的。一个简单的社会实验就能说明贴过的标签对人的思维有多大的不可逆影响:一次开车回家,电台里在放张国荣的《我》,清脆而响亮的男声,放完后,主持人说「这首《我》的演唱者,是韩寒,大家还想不想听更多非歌手演唱的名曲呢?接下来……」素来对韩寒没太多好感的老爸听见了,只惊奇地叫道「嘿,韩寒这小子还会唱歌啊,唱得还不错啊!」我想,[……]

继续阅读

悲悯

我妈老说我三观不正,因为我「总是喜欢看到事物的阴暗面」,这话如同一口黑锅,我先接了。不过我认为,所谓「喜欢阴暗面」,只是因为我喜欢悲悯罢了。

悲悯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可以从小培育出的美德。只要从小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理解他人,感同身受即可。

对于作家来说,悲悯是一种必备的素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社会的每一分气息。而对于凡人来说,悲悯是一种危险的气质——悲悯会让人踌躇不前,会让人在不该握手言和时对对手动恻隐之心,在残酷的斗争中沦为阶下囚,甚至殒命。

我的悲悯情怀,是在小时候由我奶奶教育出来的。她是个乐观的人,如果真说我为什么「总是看到」所谓「阴暗面」,大概就是因为我继承了一片悲悯的同时,没有继承那份乐观的缘故。

有一件事情,我可能要记一辈子。小学时有一次我被欺负,和同学打架,事后我奶奶很气愤地告诉我,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现在看来,简单地说就是要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后[……]

继续阅读

我还年轻

我的生日是1996年7月21日。

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也不再是期盼过生日的少年了,比起盼望生日,我倒是更加不安,总觉得每长一岁,就被动地支付了某种代价,得到了一些他们想让你拥有的东西。

就比如我,小时候爸爸告诉我,写完作业就可以玩耍,我就一直觉得,活着就是为了写完作业后好好玩,这大概成为了驱使我行动的一切原初动力,让我意识到,生产和生活应该是分开的,这个世界分为黑和白的两个部分,在黑色的世界做讨厌的事,白色的世界是天堂。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这大概就是我的初心吧。然而这个初心如此朴素,朴素到很多人都会一边践行它,一边不屑地嘲笑。

到了十八岁,大家也都还是孩子。有的人做着大梦想吃好大一片天空,有的人还和过去一样晃晃荡荡。和两年前一样,奋勇一搏的人在哭,悠然自得的人在笑。谁也不知道违背“懒惰”这个天性有什么收益,那索性在皮鞭的抽打下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兽性。站在面无表情的街上,微[……]

继续阅读

浅谈当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

选修课《今天的日本》结课作业

如果在中国提到日本,大多数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一些比较黑暗的东西,比如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包括其中的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等,讲完这些,接续的往往是一句“小日本真混蛋!”“日本鬼子不是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

如果是在大城市,可能会有其他观点存在,比如“那谁家里买的车是日本产的”,“家里的日本老彩电还没坏”之类,当然,最后也难免跟上一句“小日本鬼子的玩意还真不错!”

再具体到某些特定的年轻人人群,如果遇到他们,他们会高兴地同你谈起日本文化,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崇拜之情——哦,仅限于同龄人之间,和长辈说话时候,应该还是要带着几分忌惮,羞涩地随声应和的。如若和长辈说这些,大抵是要被套上一个“小汉奸”之类的帽子的。

这些现象中表露的情感多少显得有些肤浅,却又给人感觉那么真实。然而,中国人对于日本究竟是怎么看待的呢?

要说一说这个问题,还[……]

继续阅读

论经验与理性

选修课《语言认知哲学》结课作业

在哲学上,很多不同的领域分为多个派系,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就是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又有与之对应的形而下学。对于经验与理性这对朋友,经验主义对应的是形而下学,理性主义对应的是形而上学。

我对于哲学了解甚少,但是又不愿拷贝网络上已有的学术论文,毕竟我也看不懂,所以仅从定义的角度上讲,肤浅甚至不严谨地就一些现象,谈一谈我对于经验与理性的看法。

我国的国教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早年信奉黑格尔,学会辩证法后,自己发展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后来他的思想被共产主义革命者们推崇,转而又成为了我国官方指定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讲,似乎全中国人都应该是辩证法大师,起码应该对辩证法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学会如何应用这种思想方法。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中国是一个保守派的天堂,经验主义总是占据了上风。人们更多地喜欢生活在经验里,直到生活的规律被外界被打破为止。这样的现象屡见不[……]

继续阅读

漩涡中心的哀嚎

旧作,夏夜,燥热难忍而作。

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自己活在哪,上了小学后,才知道自己活在北京。才知道为什么三岁时候,能看到装甲车压过家门前的马路,才知道为什么身边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才知道我们这里,是全国的心脏。

后来上了初中,关注了很多公益事业,才明白我活的有多幸福,肆意地呼吸空气(虽然现在也不是了),饮用着清洁的水资源,每日可以饱腹,还可以接触到最新鲜的科技和娱乐,更感觉自己有别于他人。

再到高中,老师更是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你们有多幸福,别的省市的孩子竞争压力比我们大多少。然而大家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外地傻逼关我屁事”之类的话。该觉得自己苦的人,依然享受着美好的校园生活,就如同我也没觉得高三有多累,就这么过去了一样。

上了大学,又看到了这样一种言论“北京就是个国家,中国其他地区不过是北京辐射下的殖民地”,还有人发问“八零后北漂夫妻年入五十万未来何去何从”。我这时才恍然大悟[……]

继续阅读

我和老爸的游戏史

原载:知乎

老爸算是游戏史比较长的人了,应该说是中国第一批电子游戏玩家吧。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电脑里就有很多有趣的老游戏,比如《大富翁2》《仙剑奇侠传》《暗黑破坏神》《魔法师传奇》《大航海时代3》《魔法门之英雄无敌2》《帝国时代》,等等。小时候我就一直坐在他旁边看他玩,看着阿土伯可怜地破产倒闭,看着李逍遥孤独地送走赵灵儿,看着勇士在地牢之中与恐惧之王搏斗,看着考内留斯在魔法的束缚下步向衰老,看着里斯本通向地中海的航线生机勃勃,看着泰坦与黑龙进行着无尽的厮杀,看着罗马人的军势横扫欧洲大陆。

这些二维画面在现在看来略显灰暗,似乎不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孩能够理解的,可是这些画面和文字却一直印在了我心里,成为我内心深处对于“好游戏”评价的唯一标准,让我的脑海里总是潜移默化地回响着那个属于屏幕里的世界的声音。

可以说,老爸玩的这些游戏,是构筑起我世界观的第一道基石。除了所谓的“学到了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