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

译文 | 麻烦小姐

注:原文为 Abigail Shrier 的博客文章,标题为 Little Miss Trouble

我在上周开始了我在特拉维夫的一片城郊地区讲话活动。和往常一样,我从一开始就扫描着观众席中是否有找麻烦的人。在第二排,一个留着平头发型的中性气质的高个子女子一直在盯着我们之间的某处,显然有些心事。几轮问答过后,她背着背包冲上讲台,手臂像一杆长矛一样伸了出来:“施莱尔太太,我想知道您是否愿意和我握手。”

我以为我当时保持了镇定,但视频不会撒谎:我跳着缩回到座位上,等着之后保安把她摔到地上。“我是一个人!我不是一种疾病!”她反复叫喊。那话里是我最熟悉的,我自己的口音:美式口音。

以色列也面临着性别意识形态的问题吗?从过去一年里许多为了自己女儿的事而联系我的忧心仲仲的家长看来,我猜是的。毫无疑问,性别意识形态是一款美国进口货,不过这也不太能安慰赖阿南纳和特拉维夫的胆战心惊的家长们——还有西班牙和法国的很多城市,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地区的家长们。这些地方的年轻人们都看美剧《亢奋》,为乔治·弗洛伊德游行。

所以我为什么要捅这个马蜂窝呢?为什么我要来到特拉维夫,这座曾有数百人敲锣打鼓游行反对我的书《无可挽回的伤害》希伯来语版本出版的,全世界最左的城市之一呢?许多人曾问过我,为什么要在特拉维夫这样的左翼大本营发声,而不是去一些耶路撒冷一类的非常理性的城市,去会见粉丝,做大家志同道合的事情呢?发出这些问题的人总是在暗示着,遭到这样的反应是我的错——是我在故意找茬。

这样的疑问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错误,一种源于把这一切都比作潮汐、钟摆以及喇叭裤一类的时尚化石的错误的自负:只要我们保持沉默,极端跨性别思想就会像羽毛刘海和霹雳舞一样摇摆回去,逐渐消逝。

性别意识形态不是什么钟摆,也不会在惯性的帮助下摇摆回去。性别意识形态是一种原教旨主义宗教——心胸狭隘,要求教徒严格遵守教义,疯狂争取改信而来的新信徒。我在这里用“宗教”这个词可不是在随随便便地做比喻。

加入这个宗教的入教仪式始于一场洗礼:选择一个新的人称代词,通常还伴随着一个新名字,收获一片对你改宗的庆祝。这个宗教往往会气势汹汹地传福音:社交媒体网红们宣称自己比青少年的家长们还要了解他们最真实的自我,更爱他们。美国学校里的心理医生、老师以及学校顾问们都在无数的孩子们面前扮演着这样的传道人的角色。

[……]

继续阅读

关于青春期痛苦归因与跨性别文化兴起的闲谈

2020年12月16日上午的聊天记录整理。

引文原文:https://www.economist.com/international/2020/12/12/an-english-ruling-on-transgender-teens-could-have-global-repercussions

J K Rowling的确查询了很多有关资料,她知道青春期有四分之三被确诊为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人都是女孩。不过,即便在没有跨性别者概念的时代和地区,这个现象也一直都很明显:大家大可回忆一下,在中学阶段,身边多少双性恋倾向的直女,多少回避自身性别的腐女(包括现在陈情令大火)。这你就知道,女人在自我厌恶方面是天生的高手。

文中还提到,激进的跨性别改造理念让很多人没有后悔药地失去了生育能力。从这个角度说,微博上那些土味中华保守派说当代女权是什么犹太绝育基金会的阴谋也没毛病,她们的确有这个作用。当然了,要我说,这也算不上什么阴谋,个人自由的体现罢了:为啥绝育不好呢?

真正的性别不安诊断需要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负面情绪的确可被归因为性别因素而非其他。但即便是你球心理救援资源再丰富的地方也没有那么多青春期性别话题思考大师,能得到这样帮助的人太少了——人与自我的斗争本来就是没有止境的事,众生皆苦的啊。

有趣的问题来了:最早是哪个人把青春期问题都一股脑丢到性别上的?

很明显,事情从16年开始变得不妙了。

很明显,事情从16年开始变得不妙了

在我看来,主要的因素还是,性这个话题在青春期是不可回避的。至于爱与和平的理念发展到模糊性别身份这一步,在以“平等”概念为基石的女权运动发展下,是顺水推舟的事。

讽刺的是,仅从理论考虑,不管你是从阵营A移动到阵营B,还是反过来,抗拒性别身份但是按照性别身份实现自我的人,和接受性别身份的人,两者在用同一套系统——社会对性别身份期待的刻板印象——运作。

这并非真正的反抗。这最多是和解,解脱。

我现在对这个事的理解是,丢到性别上也好,丢到其他的方向上也好。重点在于你用什么视角看问题。

把锅甩到性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行为是一种对自身根本和本源的颠覆,彻底燃烧旧世界的决裂感。恰恰因为它几乎是无法被颠覆的,所以人们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

比如说,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痛苦时,如果我们不从性别话题入手,就说这个人他有“抑郁症”。我们可[……]

继续阅读

电子竞技中的性别歧视

昨天看到首页拳法大师们在讨论有关电竞女选手的那个憨憨报道,我简单地讲一下这个事。

对这个话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回答:竞技比赛究竟要不要依据性别分组?比拼肢体上技巧、爆发和耐力的传统体育中的大多数项目都依据两性显而易见的生理差异进行了区分,大家往往也都认可这一歧视。也有少数项目没有进行区分,比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双向飞碟射击决赛上,女性选手张山击败了其他多位男性竞争者,夺得了冠军。从此之后,奥组委取消了双向飞碟混合赛事。

这种区分与否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科学道理,只能说大家都基本认可这种分类方法。游戏本身就是一定规则下的内卷,只要有的选,大家都会选择可选范围内最高效的那个。如果所有比赛项目都不区分性别,那么都被男性夺魁,大家也就觉得没意思了。竞技比赛的性别歧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成立的。

当然,近年来也有争议的声音:有跨性别者团体反对禁止跨性别者参加女性比赛的禁令。在我看来,这一争议反而有效证明了两性在体育能力上的生理差异,更不要说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女性选手原本具有间性人的生理特征,早就是众矢之的了,想在这里搞进步主义,很麻烦。

但就到底该在什么地方如何分类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就性别这个维度来说,举重也许有显著差异,跑步也许有显著差异,踢球也许有显著差异。那射击呢?女选手夺冠了。那下棋呢?下棋用不到肌肉吧?那……电子游戏呢?

没有实验结果做论据,只靠先验的猜想去判断,是讨论不出结果的。而从生理决定论的角度看已有的数据,电子游戏界确实是没什么女选手的,也许的确也需要来一波性别歧视。

电子竞技的职业选手中,星际争霸2有一个很著名的虫族选手Scarlett,很多媒体报道时喜欢强调其女性的性别身份,实际上,她是跨性别者。最近有一位英雄联盟的女性选手Remilia去世,她被媒体报道是“英雄联盟北美职业联赛唯一女性选手”,她也是跨性别者。

不过最近确实是出了一个打出成绩的女选手,在2019年暴雪嘉年华炉石传说总决赛的赛场上,Liooon夺得了冠军。不考虑Scarlett的话,Liooon可能是首个世界混合性别电子竞技比赛的女子冠军。但总的来说,打出顶尖成绩的女性选手依然是凤毛麟角。

对男性普遍更喜欢并在乎游戏的现象中蕴含的进化心理学因素进行分析是一件老生常谈的无聊事,不谈了。我观察到的重点在于,即使女性选手有这个实力,大家其实也往往根本不期待女选手打出成绩来。[……]

继续阅读

从服饰审美谈性别认同

1

从服装行业的技术、实用和纯粹的审美的角度,而非传统价值观下审美的角度思考,穿男装女装不是一个心理性别、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观念的冲突问题,而是一个穿着之后,人整体形状(无视衣服上的图案与色彩)好不好看的问题。

相对于男性,女性的特点是:肩膀和腰相对窄,臀部和大腿相对大。所以男生穿女装的结果就是被捆得很难受,而屁股处松松垮垮,又或者选择大一号的女装,结果除了肩膀和腰都特别肥。女生穿男装的结果就是浑身松松垮垮。

相比之下,大家可能一般都觉得,宁可显得松松垮垮,也不要被捆绑得跟个热狗肠一样。所以即便不考虑传统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也确实是女生穿男装违和感小一些。但最好的选择还是各自穿一些合身的衣服,才是又舒服又好看。又或者可以试着把各自社会性别认同特色的图案和款式应用到不同的尺寸上,在这种新式男/女装之下,才是仅仅关于性别认同领域主流价值观的讨论问题。

比如,如果放平心态看,只要合身,男生穿粉色的裙子也没什么奇怪的,女生穿紧身的黑色燕尾服也很有趣。所谓价值观,不过是大家习惯了什么而已。

2

但这个说法也有定义和逻辑上的问题。如果把女装设计成符合男性身材的款式,那就不再是“女装”了,实际上只是某类衣服的男款而已。

女装的实质其实还是女装本身比较符合一般女性的身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女款服饰腰部故意设计得比较细,让女孩子可以更好地凸显自己的身材美。男装同理,肩宽的话,穿凸显棱角造型的男装会显得很拉风。刨去社会认知不看,女装整体显得小巧优雅,男装整体招摇大气。虽然也有相反风格的设计,但总的来说这里体现了人的一种心理属性,又或者说,体现了不同的身材给人带来的不同气质印象。

服饰在设计时,本身就是为一般人的体型准备的,例外的话只能认栽了。比如我妈,由于体型超标,裤子只能买最大码的男款再裁剪,勉强让自己能穿上,比如我,由于大腿和屁股比较肥,不好买合身的男款裤子,屁股肥裤子的往往过长,非常不舒服。

因此,女装大佬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嘲讽:在下身材这么好,脸又这么俊,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呢~我雌雄莫辨你管得着我?FtM比MtF更容易被接受也是这个道理,小骨架比大骨架可能性更优秀,大家一时半会儿看不出猫腻。

所以,明知自己无法使用还会产生兴趣的想法就非常值得玩味了。我认为,这种想法的本质还是对异性生活的渴望,服饰只是最能凸显生活的社会性的部分罢了。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女装,其实一切女性化的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