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内容的载体,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

Proust Questionnaire

  1. What is your idea of perfect happiness?

    你的完美幸福生活愿景是?

    Live with enthusiasm every day.

    每天都充满热情地活着。

  2. What is your greatest fear?

    你最大的恐惧是?

    Be not in control.

    失去控制。

  3. What is the trait you most deplore in yourself?

    你最瞧不起自己哪一点?

    Lack of bravery.

    缺乏勇气。

  4. What is the trait you most deplore in others?

    你最瞧不起别人哪一点?

    Be not sincere enough.

    不够真诚。

  5. Which living person do you most admire?

    在世的人中,你最敬佩谁?

    Myself.

    我自己。

  6. What is your greatest extravagance?

    你最大的奢侈是?

    Study for the graduate degree.

    读研混两年。

  7. What is your current state of mind?

    当前精神状态如何?

    Anxiety.

    焦虑。

  8. What do you consider the most overrated virtue?

    你认为最被高估的美德是?

    Tenderness.

    温柔。

  9. On what occasion do you lie?

    什么场合下你会说谎?

    When I facing the enemy.

    面对敌人的时候。

  10. What do you most dislike about your appearance?

    你最不喜欢自己外表的哪一部分?

    The thighs are too thick.

    大腿太粗。

  11. Which living person do you most despise?

    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谁?

    People who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Not specifically someone but anyone.

    说不上具体谁,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我都不喜欢,大家自行对号入座吧。

  12. What is the quality you[……]

    继续阅读

贪婪的臆想

明白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很重要。

用确定的方法实现确定的目的是可行的:查询当下最挣钱的行业,学习对应的手艺。市场很稳定,打工,挣钱。

用不确定的方法实现不确定的目的也是可行的:到处乱逛——比如在网上随便抓一个临时感兴趣的网友,释放自己的感性,忘掉那些算计。勾搭,谈恋爱,约,分手。成本沉没,一段经历,爽到。

但是下面这两种就不太行了。

用确定的方法实现不确定的目的:搞文化创意产业,觉得自己牛逼哄哄,做出来的产品既能表达自我又能共情大众,名垂青史赚一大笔。

用不确定的方法实现确定的目的:这个就比较好举例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想侥幸心理过考试,这不是作死嘛。

当然,严格意义上讲,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可确证的因果转化关系。做了什么事,它唯一的确定效果就是做了那件事。社会宏观角度看,越远离稳定的秩序——短期不变的市场供需关系,各式各样的通讯协议——手段和目的就越容易变成在说同一件事。

所以,边缘行业的超前沿领域是属于那些对自己定义极度明确,把自己和某些事情直接绑定上了的人的。只有给自己挖个坑跳进去,人才能忘记最初的那份愚蠢,好安心把事做下去。

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很重要。

不过,谁不会至少有那么一个时刻地,因为贪婪而心痛呢?

[……]

继续阅读

剪刀差

“剪刀差”(price scissors)是一个经济学词汇,讲的是生产交易时,对不同的生产集团,一方的商品价格涨幅高于另一方而跌幅低于另一方的现象。这一术语常用于描述后发工业国为补贴工业发展而对农业进行的政策性剥削,以及解释工业国对非工业国的工业商品倾销中赚到的超额利润。且不说农业集体化以及双轨制等策略是否合理,至少工业确实比农业更先进更符合社会需要,这是事实。可能落后的确是要挨打的。

一位友邻把这个词引入了社交领域。他吐槽说,哲学社之流就是一群大学生甚至高校专业人士在浑水摸鱼,他们和高中生同台较量,并自诩高中生,让自己以中学生的身份发表准大学生级别的言论,引来外界的阵阵赞赏,制造了年龄与学识上的“剪刀差”,获得了快感。

这个词还挺形象的。简体中文语境中,类似的词还有被用滥了的“降维打击”。但总之它们指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年迈的)傻B把你拖入了他的领域,再依靠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此处语境下的剪刀差,特指利用某种制度上的巨大优势不公平地装逼的情形。年龄似乎是最明显的参数,积攒了经验后开小号暴打小朋友让人感到碾压的快乐。尽管从事实上讲,无论是商业产品还是哲学理论的结果,都可以用某种标准较量个高下。不过大家似乎还是更在乎理想的公平环境下的竞争,比如要比较先后发工业国人民的勤劳程度,比如要和同龄人比较能力和学识。另一层更残酷的事实上讲,一旦把一切参数放到市场上进行匹配,可就没人主持这份公平了。

就算抛去这些愤世嫉俗的视角,这个结构的适用面还挺大的。接受倾销的那一方也需要这个机制:比如博士生毕业才能教大学生,大学生毕业才能教中学生,大厂员工往下跳槽每次涨薪八成外加升官,海归人才衣锦还乡等等。挣比别人更多钱的本质就是用他人匮乏且需要的能力支配他们,职业的归宿不过是在一个市场的扩张过程中,找到hierarchy上属于自己的支配下面的人的生态位而已(90后能占到的坑远不如他们60后父辈们的多,这是大家生活艰辛的原因,这是另一件事了(想想00后,他们更惨)。市场会强迫每个人屈尊下沉去帮扶弱者,能身处超前沿领域站着把钱挣了是极少数人的幸事。

说到底,劝人少干这种出圈装逼的事也是好心相劝。中老年人喜欢秀资历固然油腻,但考虑到其后续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好像确实也没什么更好的事可做,堵上耳朵离他们远点就是了。在还有机会接近超前沿的时期沉迷这个游戏,那不是自己搞自己嘛。

[……]

继续阅读

假装在生活

读研的两年期间对很多事产生疑惑。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也不知道他们每天在干什么,那点理论功底能有什么样的产出。看看文献刷刷知乎,老板不在打打页游,晚上在实验室看动画片,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读研读博挣不到钱,和同龄人的社会化程度相去甚远。可能只是身处实验室,可以追求一种“我果然还是正在干正事啊”的安心感,假装在生活。硕士三年过去了,博士三年过去了,延毕两年过去了。结婚了。

我的一贯想法是,如果确定自己在这行干不出有趣的东西,那就赶紧跑到下一个地方去。想让我蒙住眼睛白白做你想让我做的事?那可不行。但很多人似乎非常擅长定义自己,体制赋予的铭牌压倒了自由移动的直觉,需要由他人安排的routine才能让自己不发疯。

这算是一种降虏学。女人不行。昨天看到那个自我安慰般的“读博比转码挣钱强”就觉得好笑。数据事实是,女人高学历的比例越来越高了,越来越有文化了,越来越女权了,越来越比不读研的男人挣得少了。女人有文化男人提供钱,新时代异性恋结合结构一则。大家都觉得自己怪不错的,没人就伦理问题提出质疑。

这事当然不只怪女人。放在更大范围内的困惑是:人到底想不想支配别人?钱说白了就是分配资源的信用积分,挣大钱说白了就是在某个位置上支配他人的过程。不想挣钱只想发声,那这赋权最后都赋到哪去了呢?考虑到大多数人都忠厚老实,没那么多恶劣心思,被敌人欺负才是常态。好像自欺欺人安分守己这事也就被默认了。

说到底,人还是在负面情绪驱动下才容易干出大事。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凤凰男要复仇,那就和孔雀女兵戎相见吧!不需要支配别人的人就不会去这么做,有退路的人就会选择退路。但,对我来说,这样是不行的呀,毕竟,我的自由就是一部分人的不自由,是不是。

附:被我吐槽的原微博

[……]

继续阅读

神秘学思考一则

中医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满足了人们对先祖遗留的魔法的一种浪漫想象。“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这些概念听上去就具有一种神秘的对称美感。不过要我说吧,它的浪漫(中二)程度还不如我平常用西洋奇幻文学的地水炎风暗光属性去套身边人的性格有意思,什么这个人是火系小仙女,那个人是光明大天使……描绘本不存在的本质,谁不会嘛,不就是往原本冷漠客观的人的身上涂涂抹抹一些颜色,好让外人看得舒心。

当然了,即便是西方的现代科学,它们能够说服人们,也不是因为人们有多么明智。听我妈一会儿说“上火了”一会儿说“这东西是属阴的不能多吃”一会儿又说“这是XXX基因不行缺乏抗体”我就头大。这些属于不同理论范式的词汇在她心中同时生效,只是单纯地因为这些词汇摆在这儿而已,它们以一种由权威做背书的威严姿态出现在她的心中,让她死心塌地地认可它们。从词语的构成法讲,大众对西方现代技术的信仰是另一种浪漫,和科幻小说的效果类似。魔幻、奇幻和科幻确实是没有区别的。

能够说服一般人的从来都不是以科学的方法论观察信息的形态表征并检验的思考过程以及认真地学习某门知识过后的透彻理解,而是足够有震慑力的词句。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比自己笨的人还没有灭绝,文学就永远有它的价值。

[……]

继续阅读

既定结构

生物学有一条很基本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这常被用于解释细胞、蛋白质等构成生命的基本单元内部的运作逻辑。这也同样是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论:观察结构,解释功能。

这是个很好的思路。它能让人更理智地看清存在,看清事物的特质所构成的既定结构。温柔的人注定软弱,坚强的人注定孤独,勤恳的人注定木讷,强势的人注定冷酷。对你好的人可能其实对谁都好,羞于表达的人也许更重视行动。这不是什么缺点弱点,这不过是结构,选择了一方,互补的那边就会缺少。你可以把它粗略地理解为等价交换。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模仿他人,表演两头都占的那种状态,但不可能长时间维持。不存在所谓的个体的本质,但有规律的行为特征是存在的。

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很重要。我身边有很多美少女朋友,从客观条件说,她们真的是炙手可热的极品,但却总是各种作,与烂桃花相伴,情场失意。从自由市场价值匹配的原理看,这话其实可以反过来说:表面上的客观条件这么好,居然这么久了还没有稳定的男朋友,说明大概率,这人剩下的部分——主观的一些属性上——烂到一定极点了。不能对捡漏抱有侥幸心理,追她们男的也应该事前三思:要是她性格好,早就名花有主了,哪还轮得到你现在过来拯救她啊。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对恐惧成功而厌恶损失的大多数人来说,衡量一件事的价值时,与其盯着最想得到的优势看,不如划好自己所能承受的负面特质的底线。既要又要是一种危险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标准中并不存在自己的想法,存在的不过是某种客观标准下幻想出的完美解答而已。

觉得自己是谁很重要。如果觉得自己是已经被塑造的,插入建筑中的钢筋的话,那就没救了。真正的改变注定要扭曲自己的结构,从一边走向另一边,就像把橡皮泥球捏瘪成圆饼。人一生大概没有几次拧巴来又拧巴过去的机会,一想到这里,我的确每天都很焦虑。

[……]

继续阅读

第五个馒头

早年逛知乎,看工业党为1G洗地时,常用到一个比喻。大概就是把中国工业化进程比作吃饭,改革开放后美国的技术和市场支援是让人有饱腹感的第五个馒头,而1G时期磕磕绊绊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先前吃掉的四个馒头。尽管从结果看,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是最后一步,但前面的积累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意义更重大。

且不说这个结论对不对,这个论述的思路非常有趣。它的意思大概是,某种事物的发展具有一种顺序的结构,违背这个顺序进行发展定没有好果子吃,至少在分析问题时,人们也应该考虑到因果关系是什么,不能片面地盯着最后一步看。

类似的理论还有马斯洛那套大家都听腻了的五个馒头,啊不,五个层次的说法。再比如一般通过国人最喜欢的教科书上写的历史唯物主义那套,觉得人得先有钱才能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等等。近年来,我观察到的可以应用这种思路的场景有不少。比如大家最喜欢起哄的两性关系话题:尽管网络空间上女性主义喊得很欢,但从结果看,尊重女性,精神共鸣,这些看似美好到了极致的想象不过是恋爱中的第五个馒头。很多女人只需要前两个馒头——基本的生存和延续保障——就足以被搞定了(李星星的故事狠狠地扇了食肉糜的都市丽人们一个耳光)。

这个思路同样适用于更广泛的统治的逻辑。弱者的悲悯不被认可,大家更多为强者的屈尊喝彩,没有伤害别人能力的人收起拳头是毫无意义的。体制的暴力机关在呼应庸众对正义的呼唤中获得合法性。毫无疑问,“正义”这样的上层建筑也是那让秩序得以成立的第五个馒头。使用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掌控暴力的人,是强大的。只有贵族才会教孩子从小要有绅士精神,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生来就拿着那前四个馒头。

——但是,如果贵族变成穷讲究的落魄贵族了呢?在这一思考下,我担忧起当代赛博朋克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假装自己吞下了第五个馒头变成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悲悯他人,人人都可以共情名士,人人都可以追求极致的精神和谐——尽管我们的肉身和它的生活是那么真实地孤立而衰弱(被扒出来的在八平米的出租屋里指点江山的国师大V还少吗?)。以前大家都是抱怨上等人不食人间烟火,现在反倒是下等人吃起赛博精神肉糜来了。

大学生数量增多,网络连接遍地,从中心地带发出的标准生活方式与道德水准律令也传递到了边缘人的耳中。但那毕竟只是一段话语。倘若秩序洼地的人也不幸地在此共情,迎接自己的将会是永恒的认知失调,折磨。最后只会发出一些什么“高房价毁了爱情”之类意义不明[……]

继续阅读

一扇门之后

初一上学期苏教版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章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文章大意是,文学能打开通往其他未知世界的大门,能让人增长见识,提升文化素养。

我以前是信这个的。总觉得好像多读一点书就牛逼了,可以让自己快乐,同时击败同龄人。但现在,算了吧,就那样吧。

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和知乎之类的知识平台总是让我想起这个比喻——只把门打开是不够的。公众号、微博、知乎还有抖音,同样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但也仅仅是一扇门了。打开了这扇门之后没有大步向前,那就没有改变,一直在新鲜感快乐边际效用最大的前几步上扑腾而已。虽然读闲书没什么用,但当代生活滑动手机刷出来的这些玩意更没什么用。

重点在于一扇门之后的东西。既然有人提供了门,那就是一种前往其他世界的邀请。顺着关键词搜索,可以拉出一长串教学视频和书单,足够玩个一两年的。《后浪》说得也没错,这个时代在学习技术方面确实自由了很多。但对很多的有这个条件的人来说,最缺乏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这种自由选择权,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自由和知识。

——人是躲不开社交的。我加过很多领域的讨论群组,我发现,即便是专门领域的讨论组,也充斥着大量宣泄情绪的垃圾信息。就以编程为例,真正的大佬只会闷头干活,但我加的几个程序员交流群,依然有不少人每天对着哪种编程语言好入行需要什么学习路径这种毫无交流价值或早有结论的滥问题做语言体操。这让我想起了在实验室听明明自己啥都做不出来还抱着混教职混吃等死的想法度日的师兄每天消耗大量时间聊科研圈八卦的情景,非常不适。

这也没办法。就社交这件事的行为本身来说,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从众。因此,人也无法检验自己的社交量是否“过度”。进一步说,即使是知识和决策,人也难以透过广义上的社交(同行评议,市场反应)以外的方式检验对错。就算是在小众爱好中寻找知己,群组聊天的效率也低于论坛发帖,论坛发帖交流也不一定有有效。

生活越稳定越社交隔离,大家活得太空虚了,所以会在网络上大放厥词排解。现充不会太在意二次元联系,发言也不会很多。对非现充人士而言,网络社交同样带来良性反馈。之前有朋友在提问箱问“二刺猿也好,键政也好,粉红也好,为什么这群体最后都逃不开贵圈真乱一地鸡毛的命运?”我的答案也是这个思路:因为大家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上网聊天cosplay自己想象中的角色找乐子,并没有真的想做成什么事情。社交需求中的权力关系取代了讨论话题本身,[……]

继续阅读

娃学的意义

和友邻聊到了,正好做个总结,稍微讲一讲杨冰阳。

杨冰阳确实是个很聪明而且很有事业心的人,她抓住了婚恋市场的基本规律并将其推广,赚了一笔推动不成熟市场发展的钱,其实算是干净钱。总结一下的话,其核心理论只有两条:1、固定模式。2、价值匹配。人之所以必须满足某种固定模式,是因为市场中对方最大的需求如此。但光方向对了只是第一步,谈价钱没谈拢也容易让自己感到亏,所以她还会额外提供具体价值匹配的建议。这相当于是市场分析咨询公司的工作。

之前和叫兽聊天,分析到这里时,他和我说,杨冰阳简直是大圣人,把残酷的真相赤裸裸地展示给大家,而不是捏造谎言。这事倒也没这么夸张。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能卖出去的理论都是好理论,无所谓是否占据多数席位。市场上有贩卖焦虑的主流,自然就有贩卖奶头乐的对手方;有贩卖走向现充之路方法的主流,自然就有贩卖文艺自闭亚文化的对手方。人们选择哪一方,又让哪一方在何时占上风,完全是一个市场自由博弈的过程,大家大可不必为选择另一侧的人们感到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就不会再为杨冰阳不女权搞反动之类的纯粹意识形态问题恼火了。从自己狭隘的视角中跳出来,了解具体真实的个人的欲望,这很重要。我比较在意的点是,人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对世界的所谓客观认识,如何看待仅考虑他者的客观性的思考方式。娃学在认知上祛魅了浪漫,似乎是一种对爱情的亵渎,但在实际效果上满足了人性,也许反而更能守护真实的共同体。理性的价值匹配不再探讨其他角度的意义,共同体的存在本身变成了唯一的意义。

进一步说,我们究竟要顺从自己的人性到什么地步?杨冰阳给女孩子们开的药方总结下来也只有两条:1、打扮漂亮。2、脾气变好。事实证明,所谓的女人高情商也是一个迷思,否则如何才能彰显出好脾气这事本应无师自通的。多数男人当然都喜欢漂亮温顺的女人,打扮漂亮温柔夸奖就是在迎合他们的人性。而女人也想要套牢一个男人的安全感,这也是符合人性的——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常见的人性吗?

杨冰阳的一个观点颇给我启发:女人追求情绪价值会付出巨大代价。我小时候一直认为女人需要男人哄才是常态,怎么到这位久经考验的大师这里就反过来了呢?稍微想想就明白了:她这是在劝人死心。会来向她求援的人,大多是情商极低,或者说,自我意识极强的人。这样的人在需要束缚彼此的关系中永远都是火药桶。用“代价”这样的词汇唬住这样的女[……]

继续阅读

评豆瓣某囤书男

被烧书那男的我看着挺眼熟的,和我爸一个样:文史哲国师学爱好者+体制内混吃等死+结婚生娃完成任务之后觉得“啊我终于可以休息了吧”就安然自得地奔向了自己的小爱好。(纯粹是猜测,希望我是错的

区别就是,我妈还是砸他电脑砸得不够用力,未曾取得绝对的控制权。

没错,没错,评论区对这位男士的批判都完全有道理。小县城的国师学爱好者确实是那种自我意识过剩的巨婴,热爱囤积而不阅读也是病态的习惯。这些毛病我都犯过,现在也尽力克制,我当然懂。但任何小毛病都不是损害私产破坏和睦的理由。

更何况,有一说一,看书打游戏这种活动是最人畜无害的了。缺乏视野的人永远不懂珍惜现在的好东西,我看他的妻子也是欠尝尝配偶出轨/家暴/酗酒/赌博/吸毒的滋味。且不要说这男人上交了工资卡还亲力亲为做家务带娃,可谓是标准好男人,他希望借此换来自己沉浸在业余爱好上的一分清净,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说这种男人是标准好男人就像是说民主自由是标准好制度一样,不管在世上的哪个地方,即便给了群众标准的好东西,人不满意,还是不会珍惜,还是会堕落,灭亡。

在这种思路下,你会得到一个看似荒谬但真实得让人痛心的结论:为了铸就秩序,能管住了人维持社会稳定的就是好制度,能让老婆不哭不闹的就是好男人——管他是靠哄老婆打老婆煤气灯老婆还是怎样做到的。

我对谈恋爱这事比较犯怵也很大程度归功于我妈,每次想起她对俺爹咄咄逼人的样子就让我产生一种“女人是满足不了的(,看来只能多打两顿了)”的偏见。不过,我是个和平主义者,我不想打人(,还是煤气灯吧)。一想到女人可能会日渐变得跟我妈一个德行,我就一瞬阳痿。

当然了,归根到底,男方也是活该。这样的男人的确不是坏男人,但他也没那么上进努力为自己的家庭做出额外的奋斗。因为他们结婚的理由是极度被动的: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结婚,好让自己感觉到没有被社会排斥,感觉自己没那么糟,那对象是个什么东西,俩人化学反应出什么结果都说不好。

当人产生“完成任务”这种想法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输了。这样的人并非真的热爱家庭这项事业,因此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孤独中。他们把空虚的情绪转移到其他病态的爱好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不过,囤书算是这些爱好中最良性的了吧?!

所有人都无法改变现状却又不甘心,孤独就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首页的阿宅朋友们在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谷子和游戏账号嗷。[……]

继续阅读